四川省骨科医院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昨天金牛作协的会员们相聚在金牛作协,开展第563次活动。

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一位文友用左手拿勺子吃饭。我问她为什么用左手吃饭,她说刚才出地铁站时摔了一跤,用右手阻挡了一下,现在不能动了。

我一看就断定赵老师手骨裂,跟我去年十一月的状态很相似。我把饭和菜夹到她的勺子里,然后饭后陪她去四川省骨科医院看急诊。

四川省骨科医院虽然人多,但还不是很拥挤,等到文友的老公四点半赶来以后,我才准备回家。临走时嘱咐她每天喝一条鲫鱼汤,

在大厅里,我看到一个塑像,上书郑怀贤。百度后,才知道郑怀贤原来是四川省骨科医院的定海神针。

郑怀贤(1897年9月—1981年10月),别名郑德顺,河北安新县人,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教授。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被尊称为‘武医宗师’。

约1910年(13岁)随李洱庆学习飞叉与骨伤科,后师从孙禄堂深造武术及医术。192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武术教员,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武术表演中展示了飞叉技艺。1944年起,他执教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8年创建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1960年创办运动保健系(后更名为运动医学系)。

曾为周恩来、贺龙治疗手部损伤,坚持拒收特殊报酬。总结出郑氏正骨12法、经穴按摩8手法等诊疗体系,著有《正骨学》《伤科诊疗》等专著。其倡导的武医结合理念,将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等武术原理融入骨伤治疗,推动中医运动医学发展。

当善意遇见骨科文化,便对这个医院及骨科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