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半的封培已经结束,公司的每个课程都非常有意义,但三天半学习这么多知识,核心是什么?能不能有一个脉络结构?在我看来封培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是公司的员工,所以我们要时刻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问题,看队友,看自己。
本文将忽略大量过程,直讲我的体悟,我的思考。这不是一篇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文章。
随便的反义词
在去封培之前,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公司要把我们从深圳拉到惠州一个五星级酒店待四天? 这从成本上非常不划算。应届生可以说几乎还未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且应届生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老员工相比高下立分。不管从场地还是成本,我很困惑。
在封培的第三天,我才get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卓越,真诚
。如果公司随便找个地方,随便培训我们,那员工早晚也会随便对待公司,做任何事情都随便。随便二字,很可怕。这里我体会到了,做任何事情的不随便,追求卓越。其后,是公司的真诚。真诚就是不随便,不应付。在某些公司,员工看不到公司,公司也看不到你,后来渐渐变成了完成任务,甚至员工和企业开始对立。有很多公司都拿员工当作消费品,可我发现在这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存在被真诚对待,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封培过程中有很多的同学就公司对员工的态度 问题 提了问题,而我没有,就是因为我看的是公司已经做的行动,行胜于言。
我们是公司的员工
我们玩了一个叫做七巧板的游戏,非常震撼。每个小组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想尽办法,到头来才意识到这个游戏里我们是一个公司的员工,我们有个共同的任务,而最终总分只完成了一半。之前实习的公司体量就很大,也对这种跨部门资源流转不到位有粗浅的体会。每个部门都以部门的指标为重,当其他部门要你们部门投入资源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我们大多时候会要求先把自己的活干完才去支援,可IT行业活哪里有干完的时候? 我们总说自己的任务优先级最高,其实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站在公司的角度,其实优先级是非常清晰的。最核心的,我们要首先记住自己是公司的员工,然后部门不过是我们的职责划分,这要求我们主动去了解公司的整体目标,从根源去理解每一个任务。
推而广之,很多的烦恼都是我们在坐井观天。开发的觉得我就是一个开发,产品的设计不合理也不提出质疑,那上线后反馈很差,大家的劳动就白费了。产品埋怨开发总是砍需求,可是产品没有主动去了解开发现在手头都在做什么,自己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最重要,也没有试图让开发理解你的想法。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战友。还记得我们做了一个翻墙撤退的游戏。我们必须通力合作把每个人送过一根高一米五的线,期间不能碰线。游戏一开始抬人的几个同学就频频触线,教练吼了一句:“你们不是一队的吗?后面站着的和前面的没关系吗?” 非常震撼人心。为什么看着队友努力我们不能主动去帮他们避免失误呢?我们应该帮他们拉住衣袖,帮他们量好安全距离。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啊!映射到公司,难道需求不在你身上你就可以袖手旁观?浅薄而狭隘的职业观只会毁了自己和公司。
我们是公司的员工,所以我们要时刻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问题,看队友,看自己。
我开始觉得这就是整个封培的核心。封培讲的高效沟通其实就是给队友省时间,给自己省时间。做靠谱的员工其实就是做一个靠得住的队友。
高效工作
我的实习经历算是比较坎坷的,离职后看了《华为工作法》,感觉很多的案例都是我所经历过的,这时候我才开始去关注工作的方法。学长介绍:高效工作的方法就是结构化分类和同理心
。结构化分类,我理解为对问题的解构和细分。在很多时候一个大的困难让我望而生畏,心里会很自然的说:我不行的。而有时候一个很小的问题,我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小事一桩。加一个字段,开发很容易觉得不过是一句insert语句的事情。可,数据库是不是主从,缓存数据会影响吗?RPC版本兼容性和客户端版本兼容性,显示文案,这些从后端到前端,从老版本到新版本,从web到各种客户端的事情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解构问题,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而重要的事情。
同理心很好理解,也叫同情心,共情。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方,包括客户,产品,上司,下属等等的所有人。其实还是上面的Base idea,我们是公司的员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其实视角就开朗了。其次,高效沟通的种种技巧就是必要的,所以封培才讲了很多沟通技巧。其三,同理心,要求我们主动沟通。作为领导肯定不希望没件小事都要问员工才有回答;作为跨部门合作的你也不希望兄弟部门从来不同步进度;作为导师,也不希望应届生有问题不问而出了问题却要导师背锅。大概是小学的时候就听过“同情”这个词,而之前前阵子找工作,我要求自己写的每一份简历都从HR和面试官的角度的思考,每一封邮件都先我自己代入收件人,所以每个看我简历的人都很舒服,而我也发现封培说的很多技巧就是我求职期间总结的。总而言之,同理心真的就是人人必备的职场技能,我们做事情之前,都应该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先想想。
以公司视角去看待问题,认同公司的价值观,高效工作,和公司共同成长,知易行难而路漫漫,还需要上下修行!
后记:
最近总是在思考,任何一件事情铺开了讲可以写几万字,可这只会导致自己和读者都困惑,那么,依照高效原则,我选择直击核心。合上了笔记,只按照脑海残念,希望把最核心的东西记下来,说清楚。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也很重要,但可能是以思维导图和关键词的形式去构建,所以还需要找个机会把笔记整理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