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否真正有效?
还是,它们都错了?知与行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值得疑问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他发现了朱熹的错误——
朱熹把行动描述的太为简单,格物——就是把精神集中到一件事物。至于致知——所谓的「万物之理」——可是这种道理,又岂是轻易能够取得的?他将所谓的万物之理凌驾于所有东西之上——众所周知,看得见而摸不着的东西最容易令人恼怒。
于是乎,王守仁同志就大义凛然的对传统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天理即是人欲,想法与实践是互相存在的。
然而,我认为,这只适用于做圣贤的人去实践,不适合一般的人。打个比方,在军队中,出主意策划的是参谋,上战场打仗的,那是部将,而主将往往是那些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在于你的想法。
你是想做一个全才,还是做一个专才,「知」就是实践者,「行」就是设计者,如果你打算单干,那你只能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又是知行合一,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充满了这样的话语。
那么,行动起来吧,你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看你自己的想法,在人生的这条康庄大道,你究竟要走向何方?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王守仁那样的心灵,看破红尘,宽以待人。在去往龙场驿站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能成为那样一个伟大的人,和孔孟并称「三圣」,因为他敢想。
「敢做敢想的人,才能够有一番伟大的成就」,王守仁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格物,他格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却也没有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但他不后悔。「人生的路上,努力,会有结果」
努力着的,思考着的,这是让人疑惑的,也是让人忧伤的话题,不论你我,不论古今,只要去想,去做,即可。
这是令人思索着的吧。
他有着上天入地唯我独尊的气魄,也有着跨越千山万水我依旧不改初衷的彷徨,失望与恐惧,渴望与努力,他,成功了!
成功的那一刹那,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事情能够发生,他依旧在龙场做他的驿臣(虽然他即将高升),只有他的两个随从,一起聊天,说笑。「他癫狂了」,因为「他懂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守仁兄,地下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