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三岁儿童不小心打破了妈妈心爱的花瓶,他应该学习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经验事情的后果:
看到妈妈的伤心,看着妈妈收拾碎片,清除掉混乱。
因为这个年纪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也会感受到她的忧伤。但妈妈需要了解,像“你不可以碰这个,你可能会把它弄破”之类的命令,对于这个年纪孩子是不合适的。
珍贵的花瓶不应该放在幼儿拿得到的地方,在这个年纪,如果妈妈很珍视而且也很喜欢把玩、搬动某样东西,孩子也会希望“拥有”这个东西。但是如果孩子拿不到这个东西,他就会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个替代品,好像自己也有一个一样。
对学龄前幼儿身教重于言教,做的比说的更有效力。
花瓶放在什么事也不可能发生的地方,孩子拿不到,等于告诉孩子“你不能碰”。
孩子需要“事实”的逻辑,而非“解释”的逻辑。对这种年纪的孩子大人的行动越清楚与肯定(不是说一堆或不断重复的解释),学龄前幼儿,就越不会争辩或受到激怒。他们在大人的正确行动中也会模仿,做有意义的事,并学习谨慎合宜的表现自己。
如果一件物品不该被孩子拿到,那么这件物品就不该放在让孩子可以拿到的地方。
从抽屉中拿走钱的4岁小男孩其实不是故意的,因为他经常看到妈妈这样做,只是一种模仿而非偷窃行为,偷玩具也是同样情况,在这个年纪孩子尚未能理,世界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他们需要大人一旁协助,在父母带孩子回家之前,就需要先帮孩子将朋友的玩具归还原位。
----《儿童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