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乡——郑州巩义窑

01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

因为离家较近,前些年经常去嵩山路的郑州博物馆参观。后来,其新馆在西三环外的中央文化区建成。

2020年1月16日,“清高宗乾隆皇帝展”“法兰西的雄鹰——拿破仑文物(中国)巡回展”,在试运行的新馆同时开幕。

但很遗憾,这两个展览正赶上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无法前去一饱眼福。

再后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内出土的文物入驻老馆,其基本陈列“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我也去参观过。

2024年底,郑州博物馆老馆正式更名为“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

02

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

更名后,我第一次走进该馆,即是奔着5月23日开幕的“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而来,这是国内首次唐代青花瓷专题展。

展览汇集来自国内博物馆和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青花瓷及相关文物100余件,突出“大唐风”“丝路蓝”“郑州情”“青花韵”主题形象表达,综合运用历史文物、梦幻色彩、复原场景、数字技术等讲好中国大唐青花瓷的故事。

青花瓷,以蓝白之韵冠绝瓷林。《陶歌》有云:“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釉下青料与素胎相融,经窑火淬炼幻化出空谷幽兰般的意境。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巩义黄冶窑的发掘,揭开了陶瓷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唐代窑炉堆积层中,考古人员清理出20余片白地蓝花的瓷片,其钴蓝釉下彩工艺与后世青花瓷高度相似,经热释光测年,这些瓷片的年代被锁定在唐代。

这些瓷片虽残损,却清晰展现了唐青花的特征:以钴料在化妆土上绘制简练的条带纹、点彩纹,再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其技术逻辑已与元代青花一脉相承。

考古专家曾介绍,“根据对唐代青花瓷产生所经历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演变规律和区域研究分析,结合目前所发现青花瓷残片,多在巩义白河窑和黄冶窑晚唐地层中出土的事实,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郑州是青花瓷的故乡。”

唐代青花瓷存世极少,仅有几件,而这几件的诞生地均在郑州巩义黄冶窑。无论是扬州唐城遗址的青花瓷片,还是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黑石号”沉船,其上出水的3件青花瓷,也都诞生于此。

03

旷世国宝——唐·青花塔式罐

2006年,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了两件唐代青花塔式罐。

这是我国目前出土时间最早、工艺最精湛、器形最大的有明确出土单位的唐代青花瓷。它们的出土将我国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进了800-1000年。

这两件塔形罐形状相同,通高44厘米,腹径18.9厘米,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瓷胎为白色,器盖呈塔刹状。罐身装饰有“卍”字符号、草叶纹、牡丹纹、“童子步打球”等图案。绘画技法娴熟,蓝彩浓淡不一,图案简洁,人物生动,颇具动感,展现了唐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巩义窑的这一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未发现完整唐青花器的空白,其造型和制作工艺都代表了当时较高的瓷器制作水平,为唐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这两件青花塔式罐,是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它们作为明星级的展品亮相于本次展览,实属难得。

去年国庆节,我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参观“郑州百年考古”以及“文脉——从象祭坛到青花瓷精品文物特展”时,在两个展厅里见到的均为复制品。看来是平时存放在库房,不轻易展出的。

04

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的原始基础,配以圆形碟状屋顶,取“天圆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建筑上方圆形碟状屋顶隐喻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

整体建筑风格取鼎器粗犷与精美相统一的神韵。主展馆包括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展厅总面积4720平方米。

杨思革 2025年8月7日立秋于郑州

文/图/编辑:杨思革

特别说明:展览文字来源于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