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富佛韵禅机的人生见解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可是,我始终忘不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多么美的句子,不着月光一字,却尽得月光风流!东坡遭贬,身居黄州,与张怀民一起在那个叫做承天寺的地方,看月,看自己。
“积水空明”,空明的是什么呢?
月光澄澈,宁静,祥和。人在这样的月光之下,心绪原本就不会宁静,那是因为这样的月光,往往把人的过往,人的伤痕,人的苦涩一一照见,无所逃遁。东坡和怀民岂不知今夜的闲庭信步中包含着的那抹萦怀心头的痛!
于是,我们明白了“空明”者,不过是两个人对人生失意,仕途寂寥的苦闷,以及在一个主体人格极度悬空的体制下,人不被重用的历史传统与生存惯例而来的心照不宣!而在月光如水的那个“水”中,纵横交错的仅仅是飘浮的水草——“藻、荇”——吗?当然也不是!那是理想高悬,现实冷酷而来的心灵起伏。而这一切,在这样透明纯净的月光下,得以转嫁,得以传递,得以深化!
“盖竹柏影也”,多么简淡而随意的文字!人需要文学,正如生活需要痛苦。那是因为人不可能永远把目光对准林林总总的物质,也会把目光投向苍穹,仰望星光,或者神驰于月光的慈悲之中;正如生活不会永远让人在无垠的草原上随意驰骋,一路畅酣快意,也会把沼泽与山川横亘于人的眼前。由此看来,那两颗深沉而又超然的心灵是怎样的在“随心任浮沉”啊!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人只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我常常觉得人生有很多的时刻,都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度过。而我,是一个俗人,无力解读人生第三重境界的内涵,只好任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了。有时候,闲来无事,看山色深幽,忽觉人生愁苦纷沓而至;听山泉叮咚,恍然气定神闲;抚层楼栏杆,顿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也许,人心真的很脆弱,无法遗世独立,在天地之间穿行,却拒绝自然的抚慰。那么,不妨把自然的抚慰,当作我们活下去的第一个理由,一个最贴近我们心灵本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