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最主要的因素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流动速度增加,人们可供选择的知识从数量上激增了几个数量级。
笔者觉得,这种知识浪潮环境仅仅称之为百家争鸣是不够的,我们不妨讲个人比作一个50公分的水桶,现在的知识应该是汪洋大海,而大海中又分印度洋、太平洋,还有较小的东海、日本海等。
指望我们的一个水桶去装下这些海洋的所有是不靠谱的,所以每个人就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该怎样取舍?
人们会把生存或者生活放在第一位,比如对食物的相关知识,对自身职业的需求的知识,这些都是谋生的手段,这些知识与个人最紧密相关。
现代大学出现了一个叫做专业的东西,这是职业知识点雏形,但是这个雏形很脆弱,远远不足以谋生,远远不足以达到职业的要求,甚至和职业的需求相悖,社会上称之为专业不对口,或者学校和社会的人才定位错位。
笔者这里不想对宏观再做赘述,这些有相关的学者研究。笔者关注的是个人,原因就在于对每个人来说,现代公民社会下的个人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最高政府。
对个人而言,笔者认为养成教育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是和社会角度提倡的终身学习对应,通俗地来讲就是自学,而且这个自学是在自我监督下的自学。笔者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加强心理暗示来增强自身对自学的动力。对自学知识内容的取舍可以以兴趣为师,并在引路人或者说师父的指导之下进行。
笔者在高中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究其心理学的原因,应该是通过阅读得到的大量的心理暗示——读书有用——的效果。再者就是读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如《百年孤独》、《洛丽塔》、《历史人》、《高老头》等开拓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格局;读《think in java》等又为我打开了软件开发的大门;读《爱情心理学》又使我走进了弗洛伊德的世界……凡此种种,不知从何处开始,笔者对知识开始呈现出饥渴式的需求,就好像没有知识点获取和创造是一件令人羞愧得抬不起头的事情,这一点知道在大学期间才逐渐改变,开始走向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
而之所以转变,就重要的原因就是摆脱了高中的封闭的学习环境,有了自己的笔记本之后,我经常访问各种论坛,近乎疯狂的汲取知识,直到今年我以软件项目开发为导向,才有所转变,转到了有目标的汲取知识。
初中和高中的预测对笔者的帮助很大,笔者是家里的老大,凡事都要自己探索,家里只有自己一个读过高中大学的,感到前路的迷茫是常有的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感,我一直都保有这种危机感,我这人怕这怕那,凡事都谨慎,学软件开发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规划,我整整推进了10年,中途间断数次,不是被所谓的考试无关学了也没用的观点批评打压,就是时间被所谓的升学考试或者个人不自制给大量挤占,但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直到今天笔者终于看到当初自己孩提时期规划的前瞻性深意。
笔者孩提时期早熟,大致小学一年级就做出了人生的初步规划——读大学,然后结婚生子。这种规划十分朴素,或许有的人还会认为可笑,其实不然,这种规划,放在一个祖辈小学学历,父辈初中学历,家庭收入低下的环境下叫做志气,是一种叫做改变的决心。
笔者的危机感最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家庭收入,这一点来自现代社会的优胜略汰的法则。
所以说笔者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以职业化的生存为前提的,在初中时又加之了一个生活质量提高的希冀,在高中时又加之追求幸福的最终目标,以上就是笔者个人人生观的全部内容。
学习基于此,工作基于此,笔者在大学期间经常性的加班加点,本就修着法学专业,为什么又要去学习软件开发?笔者认为,其一就在于,法学的前景没有软件开发的前景广阔,从就业人数就可以看出来,律师行业的人数是几十万,其他的法官检查官加起来也不到几百万,相关的视野也只是国内;而从事软件开发的人是亿级的,github社区集聚了全球的程序员,进行了源代码的开放,相关的视野也是全球的。
时代的改变是历史长河的流向,而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将是两颗耀眼的明星,笔者期待那个时代的到来并愿意位置努力,只要保有我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凡事期许,凡事希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