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第一次读地下室手记

       偶然遇到这本《地下室手记》的书是因为内心叛逆加迷茫的我忽然看到腰线上一行显眼的文字:究竟怎样生活更好些?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苦难?一瞬间时间定格,直击灵魂的问题在刹那间撞击了我的心弦,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它,刚读起来觉得地下室人是一个神经病甚至矫情的无病呻吟,可越往后看就越觉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就像在写另外一个自己,慢慢会发现自己好像逐渐走向了一个重新建立自我认知的通道。这不免让我为之一振,想起已然过去的几十年来坎坷的心路历程。之前还读过一本《涅朵奇卡》也是自己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感叹他对心理方面的描写细腻到让人以为那就是自己抛开的心脏,洞察到灵魂深处,不愧是世界级文学大家。

       《地下室手记》是 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兄长与妻子相继离世的打击,在绝望中完成此书。它被视为其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奠定了《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后期巨著的哲学基调,被称为“五部长篇的总序”。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地下室人关于:身份焦虑,身份认同,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三方面展开叙述。

地下室人是一名四十岁的退休公务员,因得到一部分财产,决定辞职退休。他从儿童时代起就惨遭不幸,父母双亡,寄居在远房亲戚家里,亲戚的责骂,同学的嘲笑与冷漠,使他无法找到自己的身份只能沉溺于自己内心的孤独之中。

他用异乎寻常的外表假装的高傲来保护自己,不过他也发奋学习,改变自己的现状,确立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长大后的他则出现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的状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又做不好,想融入集体又掌握不了分寸。

他内心极度丰富敏感,对自己和世界有着深入的认知。他意识到我只是唯一,他们是全体。他很难接受大家对他的忽略。

在社会的重压下,他的心灵由一种渴望获得别人承认的自尊感,逐渐化成一种战战兢兢地,唯恐别人蔑视自己的病态敏感,人格被严重扭曲。

作者在心理学方面的描写会使我更明白藏在人类心中的困惑和表现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认识这些现象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

身份焦虑是:这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落至更低的等级。也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被个人视为他存在的根本。就像没有选择的人是不存在焦虑的,正如死去的人也不会因为受到死亡的威胁一样。只有某些价值被个人视为他存在的根本,就像我时常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我存在的根本,反之失业的时候就会觉的自己毫无生存的价值,可见百年来这样的焦虑并未解决,时至今日依然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看到的只是科技的进步,可想而知人类在心理方面并没有进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人类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身份认同就是:追求与他人相似的有哪些共同之处或与他人相异的有哪些区别。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也就是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情景中,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受态度。文中提到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社会既空前活跃又空前混乱,人们的精神空前开放又广收博纳,也因此往往无所适从而空前迷茫,整个社会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各种思想自行其是,人们不知所从。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有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在影响身份认同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集体归属感或社会认同感,以及由此所建立的这个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际关系。

地下室人力图确立自己的个性,却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甚至连自己的身份都无法确认。他反抗“理性利己主义”,认为人类需要“任性的自由”——即使违背利益也要捍卫非理性选择的权利,否则人将沦为“管风琴上的销钉”。这让我想到现代人谈婚论嫁都是一种理性的利己主义,其实很多时候一些非理性的选择顺从自己真实的内心要更符合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的逻辑。物化的人倒不像是人了。

“地下室”象征着现代人的精神牢笼: 意识过剩导致自我囚禁。原文说:意识太过丰富这是一种病,一种千真万确,不折不扣的病。意识的进步也是文明的进步,然而意识的过盛会将人陷入内耗的牢笼,他在“廉价的幸福”与“崇高的苦难”间挣扎,追问生存的意义,同样也是现代人一直困扰的问题。

《地下室手记》远超众多小说,它是灵魂的手术刀,剖开文明表皮下的溃烂与尊严。每个在身份焦虑中挣扎、在关系中迷失的现代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地下室瞬间”——陀氏以残酷的真诚告诉我们:唯有直面阴暗,才能挣脱自缚之茧。

读后会有一个大大疑问,“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就像地下室人说:

我不仅不会成为凶狠的人,甚至也不会成为任何一种人,

既成不了凶狠之徒,也成不了善良之辈,

成不了流氓无赖,也成不了正人君子;

既成不了英雄,也成不了虫豸。

我想我们就是这世上最普通的人,有着最普通的情感与心灵,终身都在寻找自己,认同自己,给自己活着的意义,本文是字字珠玑值得大家探索和反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