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大学的时候,常听到的话就是“无聊",在学校里工作的时候,也常听见学生说“无聊”,等到自己做妈了,也常听见孩子说“无聊”。
无聊或许是最为常见的情绪啦,我从以前的很害怕无聊,到现在,我觉得无聊很正常啊,我知道我现在很无聊,我也接受这个无聊,而且,我也知道我迟早不能无聊的,因为情绪是动态的,再说,我也总是需要干点啥的,那就无聊的时候好好无聊,不想无聊就干点啥呗!
然而,我发现有很多家长是见不得孩子无聊的,一看他们无所事事一样的,就开始指派安抚,殊不知,有时候,真的是我们自己不会善待无聊哦!
我百度了一下无聊的定义-无聊是人为主体时特有的形容状态的词语。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的无聊史,发现还是很有感触的。印象特别深的是我一直都爱看书,尤其是玄幻情感武侠类的,初中高中都属于偷偷摸摸看,憧憬期待着到了大学后“光明正大”地看个够,果然,我进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租了一大摞言情小说,除了上课时间外,全部都用来看小说,第一个月过完了,那种痛快爽的感觉就被无聊代替了,第一个原因是那些小说大同小异,刺激已经不够了;第二个是我的理性头脑里有个价值观“这些书看了没啥用处”,而我用了太多注意力在上面,我对自己有批判,尤其是一个月下来后英语分级考试“滑铁卢”令我对自己非常自责。后来,我进入了一种什么都干不了的状态“专业书籍不想看,闲杂书籍不能看”,于是,终日无所事事,深陷无聊泥潭。尤其想到我是承载了家人希望到大都市求学的,我更加自责。想想我整个大学阶段都没有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那时候好像真的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生活的目标与意义,我印象里记得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想过,最后只得出一个“责任”-因为我已经出生了,我活着了,我耗费了父母家人的精力资源还未回报,所以我就要活着。这样的答案,很明显是没有多少驱动力的!
及至后来,我将我的情绪基础色调整到了平和以后,我开始发现生活里有好多有意思的东西,有意思的事情,只要想要去打破无聊,就可以找到途径,但如果我不想打破无聊,我觉得呆在里面也不错,不会对自己有评判了。
这种状态其实就有点像孩子的状态,他们本来是不怕无聊的,偶尔真无聊了,他们就一定能想出好玩的来,譬如无聊达人王村村的花六小时数饭粒,我们的孩子实在是太容易会做啦!比如守在灯下捉飞虫,逮麻麻亮,抓青蛙……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成人担心孩子浪费了时间,因为成人的功利型价值观不愿意让孩子浪费生命,然而,当我知道,孩子在小时候蓄积的快乐,是将来抵御这个多变世界里无聊的最好资源,我就再也不想管他的无聊了,只要他把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就好!
兜来转去,我真的深深认同那句“所谓孩子教育,不过是父母自我成长教育的副产品而已”!此生,我为自己负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