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923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此书深度剖析日本人性格,作为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产物,本书更成为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重要依据,深刻影响战后日本的命运与格局。
作者将日本人的性格文化分为三大部分:报恩文化,善恶观念,耻感文化。
1.报恩文化:
因为报恩文化的心理负担十分沉重,所以整个日本社会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心地避免让别人背负上恩情。他们希望自己关于报恩与受恩的天平可以保持平衡,否则会一直处在自责中。
日本维新运动时,曾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来避免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中。
2.耻感文化:
与其相对应的是罪感文化,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即强调内心的赎罪与忏悔。但耻感文化不同,他们不讲究事情的是非,而是看重事情带来的耻辱感。所以一旦有不好的事情,他们会极力掩盖否认。
日本人对名誉极度珍惜,所以会压抑自己的天性。所以日本人会避免直接竞争,因为如果一方觉得受到了侮辱,就会采取报复。报复是平衡“天平”的手段,使生活平衡,因此日本人支持复仇,复仇是美德而非罪恶。
3.道德观念:
日本人对生理感官享受十分宽容,因为他们认为身体愉悦不是罪恶,不羞耻。他们相信日本民族自身的纯洁性,甚至提出过分强调仁义道德,是因为民族本身的劣根性。
日本人崇尚履行义务规定。只要不与最高义务冲突,肉欲什么的都不是事。如日本僧人可以结婚生子。
1.标题充满矛盾性:
菊——美与艺术
刀——武力与忠诚
2.报恩文化:
·不随意接受他人恩惠
·不想欠人情,一旦欠下,极力报恩
·极端的愚忠思想
2.耻感文化:
·看重事物带来的羞耻感
·面对侮辱主张复仇或自杀
·极度珍惜荣誉
3.善恶观念:
·认为日本人“性本善”且德行原本圆满
·淡化是非观
·完成最高义务是一切标准
5.金句:
真正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的约束来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是靠内心的知罪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