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后,随着网贷平台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时代的开启,中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呈现出开辟全新互联网产业链的态势,支付宝、微信支付、蚂蚁支付、京东小贷等代表性产品应运而生,凭借其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互联网金融成为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模式的强大补充。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另一方面却助长了各种金融欺诈的行为,包括,恶意骗贷、身份盗用、丢失被盗卡交易、伪卡交易、老赖、多头借款等等。据普惠金融统计,每100个拒贷案件中,就有16起涉及不同程度的蓄意造假或欺骗。这些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的各种诈骗手段无疑增加了互联网企业的运行风险,如何有效进行风险防控,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疑,作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中国个人征信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走向对于金融反欺诈的影响不言而喻。自2018年百行征信成立以来,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整体架构便形成了“政府+市场”模式,准确来说,是“央行为主,百行为辅”的模式,虽说是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现有的个人征信仍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的需要。一方面央行征信系统主要服务于公共领域,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作用的确不大;另一方面百行征信的成立背景,又给个人征信行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个人征信产品的使用者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必然是问题丛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当然向往个人征信企业百花齐放的景象,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必是大势所趋。
一、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征信业发展历史并不长,个人征信起步更是晚,1997年成立的上海资信算是中国个人征信业的第一家公司,主要收集上海市民的个人征信数据。随着上海资信数据库建设的完善,类似该公司的中介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成立。2003年,国务院设立专门的征信管理局;2006年1月,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投入使用,中国个人征信业得以系统得开展;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总的来说,2006年以后,以央行为主,各部委和商业银行为辅的个人征信体系已经渐渐走上正轨。2015年,央行选取了八家机构作为试点,虽然最终均未获得牌照,但是不管怎样,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个人征信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个人征信业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个人征信的商业属性已经开始凸显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直至2018年5月23日,百行征信在深圳举行开业仪式,中国个人征信业以“央行为主,百行为辅”的“政府+市场”模式初现雏形,因此民营个人征信方面,本文只就百行征信模式作出一定阐述。
央行征信系统的运行模式是,从商业银行总行获取信贷信息,从公安部、税务部门、法院等公共部门以及公共事业单位获得公共信用信息。但只对信息进行客观归集和呈现,不对个人信用进行评分。在取得信息主体同意后,接入机构可依法查询相关信息。据实地调研,央行不久将推出其与美国FICO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征信报告,其中将包含个人信用评分,然而由于其收集数据的种类有限,可能导致其应用场景有限。
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也称“信联”,其征信模式与央行征信中心一样,采取信用信息互惠共享的模式达到征信数据采集的目的;所不同的是,百行是与商业机构而非公共机构达成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央行公开信息表示,百行的数据来源于200多家网贷公司、8000多家县域的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涵盖P2P网贷公司、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营银行、助贷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百行征信侧重于互联网信贷数据,它的出现,弥补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统一的信用征信数据的长期缺乏,与央行征信中心的征信模式形成差异化互补。
二、现有个人征信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的需要
(一)央行个人征信
1.信息采集种类狭窄,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场景化”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有两个信息来源:一是,当客户在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时,其个人信用信息就会自动录入征信系统;二是,个人征信系统通过与公安部、建设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法院等公共部门以及公共事业单位进行数据对接,从而获得个人非银行系统信用信息。在数据种类上主要是金融信贷方面,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场景化”的服务需求,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以及信息采集种类的确“供不应求”。具体来说很多重要信用信息还未纳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比如说,证券信息、保险信息、委托贷款信息、P2P信息等重要的征信信息;还有许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也未完全接入现有征信系统;甚至很多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例如,住房储蓄银行、外贸银行等。
数据来源不够广,使许多新兴从业机构缺乏对接的积极性,或者即使实现数据对接,由于自身的“场景化”需求,也未必满足发展自身业务需求以及实现风险防控的目的。这也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实际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统一的标准的业务模式还未确定,在数据的内容需求、规范性、安全性等方面与央行征信现有的体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标准不统一等错位问题。由此,央行征信的“供给”,也就不能满足现有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需求”。
2.信息覆盖面不够广,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巨大客户群体的需求
尽管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及信贷人数在不停增加,信贷人数占收录人数的比例也在不停升高,但是,截至2017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自然人信息共9.7亿,其中有4.8亿有信贷记录,有信贷人数的比例也只为49.5%,不超过一半,有信贷记录的人数也不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说明,现有征信系统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首先,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信用信息无法满足巨大互联网金融消费群体的需求。其次,信贷信息并不能满足现有个人征信体系信用信息的需要,大量潜在金融客户无法被现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覆盖,而这类人群大多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需要有新的信用评价标准使大量无信贷记录的人更恰当的列入征信系统中。
3.对体制外机构封闭,互联网金融机构难以利用
现有信息查询体系主要针对体制内机构,商业银行能够与征信系统进行快速、便捷地连接,方便其进行放贷及其他金融活动,但是相比而言,许多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仍面临着个人信用信息缺失、借贷风险大且不可控的窘境,只能通过提高借贷门槛、提高借贷利率等手段防控风险。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对借款人来说,信用良好的人无法获得更好的贷款机会以及贷款条件,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却能获得与其他人等同的贷款条件;对借贷平台来说,提高借贷门槛以及贷款利率无疑是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一方面这种情况催生了高利贷等地下市场,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二)民营个人征信
百行征信的成立虽说是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新发展,但是由于其特殊背景,百行征信
也会给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带来负面效应。百行共有9家法人股东,八家民营企业各持股 8%,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是最大股东,而该协会是201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证等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建立的,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质。再加上百行的愿景是实现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全覆盖,在这样的股权结构背景下,就可能产生百行征信“准官方化”的性质,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
1.短期内基本完结了单个企业成立个人征信机构的愿景
在建设信用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背景的支持下,同时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征信市场一直是各大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抢占的焦点,2015年,央行为培育征信行业市场化的润土,指出8家试点机构,此后,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就表达了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意愿。但是,百行征信的成立预示着,一方面8家试点机构作为百行征信重要参股机构,其独立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虽然央行并未规定8家试点机构退出个人征信行业的方式,但是个人征信试点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也就终结了其他机构获得牌照的路径。再加上政府对征信机构“少而精”的要求、个人信息保护监管趋严的态势、审批制的较高准入门槛,个人征信市场进入艰难。
2.可能带来寡头垄断
由于百行的成立,其他民营征信机构单独获得牌照的机会微乎其微,且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政府+市场”模式,也就是“央行+百行”模式,必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样一来,其他社会化征信机构被拒之门外。带有“准官方化”性质的百行,在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几乎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就可能会带来信息独占以及垄断问题,由此,可能会提高信用信息的市场价格,这样有悖于其服务于金融行业、构建诚信社会的初衷,同时对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良性竞争也无疑是不利的,
3.“准官方化”性质带来先天影响力
与其他民营征信机构不同,百行的股权结构明显得使其带有“准官方化”的标签,在成立以及发展初期,就使其产品或者信用信息获得更多的“信赖感”,而非其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等其他优势产生的正常驱动。这样一来,其潜在的优势,就有可能催生不公平的市场交易。同时,其对于公众以及社会的影响力无疑大于传统民营征信机构,一旦提供的信用信息产生完整性、准确性等问题,产生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三、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未来展望
信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愈加依仗信用体系特别是个人征信的建设。总的来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需求与个人征信产品现实供给的错位愈加明显,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应更注重市场化发展,形成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征信体系,并且个人征信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将会实现征信产品的场景化革新。
(一)以市场主导模式为发展方向,以政府主导模式为现实选择的个人征信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的个人征信行业一直是政府主导模式,直到民营征信的试点工作开启,才算是打开市场化的大门,但是那八家民营机构终究没有获得牌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股份集中、对目前个人征信数据的准确性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监管难度高等等。但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终究是大势所趋,百行征信也因此应运而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有条不紊的向市场化国家迈进,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必然将是未来可期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央行对个人征信行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二)个人征信体系与互联网金融场景进一步融合
互联网金融场景化的市场需求必将倒逼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个人征信产品的场景化研发也必将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有效防范风险,获得更大经济收益。总之,个人征信体系与互联网金融场景的进一步融合将是大势所趋,总结起来有以下方面:第一、P2P平台将进一步接入征信系统。作为重要的放贷机构,P2P平台巨大的数据库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征信数据库,提高个人征信评价的科学性。第二、消费金融将推动征信发展。随着未来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愈加活跃,其产生的巨大需求必将推动个人征信产品走向更精准与高质量。第三、个人征信将进一步融合准金融场景。例如招聘就业、医疗服务、租房租车等场景将更加需要个人征信产品,从而促进个人征信的场景化服务水平。
四、结语
在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增长以及场景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必将倒逼个人征信行业的革新,在坚持政府主导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关注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真正促进征信企业的百花齐放,完善征信体系的同时服务于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锐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