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时间,继续我们的「人物产品集」专栏,每周一个人物,让对产品有着狂热追求与独特品味的 NEXT 用户,和那些已经或者正在打磨着下一个惊艳产品的人,进行思考上的连接。
一直在思考一款产品与创造这款产品的人的「连贯性」,与禅叔的访谈终于解答了这个困惑。拜访禅叔前,维基百科给予的,是一连串让人难以消化的标签与头衔:可能吧创始人,原极客公园 CEO,轻单创始人;又或者是德国之声颁发的最佳中文博客奖;世界沟通论坛的 Media of Future 奖项...
直到他坐在你对面,打开满是 Google 贴纸的 Mac,兴奋地聊着 Google 的信息自由理想;分享自己怎样用 Omnifocus 的 GTD 思维进行信息处理与知识库建构。突然就明白了,哦,原来就是他,一直怀有「信息传播与流动」的固执理想,也一直在用产品尝试与践行着,不管是可能吧,还是现在的轻单。脑海里不觉重合了 Evan Williams 的影子,然后听到禅叔说,我很喜欢 Evan Williams 和他用产品呈现的对信息传播的理解。
1. 看到你常用的产品清单里有很多效率工具,包括 Omnifocus,Gneo, workflow, Alfred 等。能谈谈你对「效率」的理解和你自己进行「效率管理」的方式吗?
如果我们的大脑容量为 100%,那么 30% 是固化的记忆,70% 存放临时记忆和思考空间。这些「临时记忆」就是平常待处理的各项事物和琐碎杂事。临时记忆越多,就会挤占越多思考时间。脑子里面总记着一堆乱糟糟事情的体验特别糟糕。
「高效」就要尽量减少临时记忆,释放大脑空间用于更有益的思考。当我接到一件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去预判它,如果需要并且能够立刻处理,就立即处理完不拖延;如果需要一定时间处理并且迫切性不是那么高,我就会扔到 Omnifocus 的 inbox 里,设置提醒,之后再处理。其实邮箱是一个很好的通知系统,这个系统由自己的日程 + 别人的日程构成,这个系统里,一部分是告知性的、读完即 done 的事宜;一部分需要延后或再次处理的,我就会让它流动到 GTD 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我是一个 GTD 狂人。从工作就开始尝试各种 GTD 工具,Things,Clear,Omnifocus... 用过很多。我很喜欢 Omnifoucus ,它应该算是最遵循 《Getting things done》里的 GTD 理念的。目前的 GTD 工具,90% 以提醒为主,去检查事项,被动地督促你把事情完成。而 Omnifocus 是「主动」的,让你去整理项目,补充背景,进行逻辑规划。 我平常都是用 Omnifoucus 进行个人事务管理,包括待办事项,产品开发思路等,只要是跟团队协作无关的,我都会整理到 Omnifocus 的体系里,稍长一些的阅读资料与知识,则流入 Evernote 的笔记系统。
2. 感觉知识库也是你整个 GTD 闭环中的一部分。
是的,to-do 不能跟知识库脱离关系。我常常会用 to-do 的维度去整理知识库。比如附件,网页链接等成为 Omnifocus 里的 reference;更持久的知识和参考资料,则整合进 Evernote。
3. 你平常都是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信息结构的 ?
其实我看书相对较少。很大部分的知识来源于朋友的分享与碰撞。有时一次高质量的聊天所获取到的信息,是比读十本书还有用的。我也会常到多贝等网站去学习一些线上的课程,包括产品,设计,金融等。有一段时间还对宇宙和黑洞的知识特别着迷。
这是一个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年代,你看,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它最基础的「内链系统」思维就是一个线上知识搭建和连接的整套逻辑。善用搜索,从一些资料延伸到另一些资料,整个线上的知识是动态的,系统化的。它比一本单一体系的书更包容,更宏大。
4. 有一本近年来对你影响较大的书吗 ?
《 清单的革命 》。这本书让我去思考用清单的方式,把复杂的东西回归条理与至简,去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且把这样的生活逻辑要落地到大众,落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思考方式。
5. 你最欣赏的互联网产品是 ?
Google 的所有产品。我是 Google 的铁杆粉丝。看过可能吧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与 Google 的那些故事。我从 2002 年(初中)时开始自己做网站、社区到现在,很多知识与资料都是通过 Google 得到的,几乎每天要使用 50,60 次 Google。后来开始写独立博客,创建可能吧,Google 对个体精神的尊重、对个人色彩的强调,都与我特立独行的想法相契合或者说是互相印证的,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如果说这是一个资本驱动的世界,资本家都是血淋淋的,Google 除了商业化,依然保有情操与理想。无论是搜索改变的信息流通,还是现在的热气球计划,投资 Space X,Google 一直都朝着「打破互联网封锁,全球的信息自由流动」的理想在努力。这份商业背后的情怀是它令我追崇的原因。一个有理想的产品才能够伟大,才值得成为与时代相并肩的东西。
6. 你自己做产品也会带着这样的理想吗?
当然。现在几乎人人都在聊大数据时代,思考信息过量的处理方式。可是,数据的分析工具够强吗,分析工具能够抵达每一个人吗?同样是信息的处理,我希望重构一种信息的流动与承载方式。在形式上,用更轻更简单的节奏,让信息流动更快;在人体本身对信息的组织与接受上,我希望把用户自身就结构化,让他们在自身的结构化中,摒弃冗余,更轻更高效地处理信息。
说到最欣赏的产品,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先后参与创办的 Blogger、Twitter 以及 Medium 也都是我很喜欢的。每个产品的推出和迭代,他都敏锐地踩准了不同时间节点人们最能接受的信息传播与表达方式。
7. 禅叔很喜欢用拍照记录生活。我还记得 Twitter 的 #禅叔爱拍美女系列 。
我喜欢用我理解的角度去拍照,用照片看世界。最初开始摄影是初三时,还记得第一台相机是奥斯巴林 U400,那时候,会半夜一两点撬开宿舍门和朋友一起去拍照,趴在地上的角度去记录一只京巴,好奇摩托车后视镜折射的世界。这个爱好一直保留在生活的轨迹里,我还把 Instagram 照片的生活印记打印成了相册。
8.一直觉得你身上被赋予了很多标签,比如自媒体人,产品人,创业者,甚至更多。如果让你给自己贴标签,你会如何定义自己 ?
我很不喜欢「自媒体人」的说法。非常不喜欢。如果硬要给自己贴标签,应该是更偏产品吧。或者说,我是「媒体人里最懂产品和技术,产品人里最懂媒体传播」的(笑)。我对技术一直有一种盲目的崇拜,相信技术是可以改变商业的节奏的。
【快问快答】
1. 起床后使用的第一个 App?
2. 睡前使用的最后一个 App?
3. 在路上最喜欢用的 App?
4. 说出一个生活中你没有被解决、希望有相应产品来满足的需求
有个一个产品能把我自己电子化
5. NEXT 本周榜单中你最喜欢的产品?
[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Em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