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哭了……
还记得有个四川男生高考后自杀的事情吗?他在遗书里甚至写到:
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到底跟父母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死后都不想回家?
前几日,南京一个男孩因为撞碎了玻璃,用自杀了断了自己,这个男孩儿死的时候只有9岁。
男孩的手写遗书在微博上曝光后,这个话题沸腾了。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被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看到图上,不足30字的遗书,还有夹杂着拼音,网友们窒息了,“一个多么稚嫩的生命…….
曾经有人说,近些年来,社会对于每一条对教育的感悟,大多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
一块玻璃,换取了一个9岁的生命,却留给了天下父母的一个教训:
逆商,你给过自己的孩子吗?
多少父母,每天都在抱着诸如“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教育理念。
为了这些所谓的“理念“,花费时间、金钱 、甚至用断送父母一生的事业去实现它。多少母亲因为要陪伴孩子成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可后来呢?又有多少孩子真的不负众望功成名就了呢?
当有一天,孩子进入残酷的社会后,竟然发现自己束手无策!于是,孩子选择了最后的方式——死亡。
因为在他们幼小的脑海里,死,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2004年起,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历时14年,调查范围涉及13个省,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
2018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看到这个数据,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有不寒而立的感觉呢?真的可以说,你说的一句话,下一秒可能就换孩子的遗书。
远的先不说,就说平时生活中,父母们可能都没有发现,一个令人值得反思的细节:
昨天晚上我妻子下班,顺便从超市买了一大袋子零食,刚进门,5岁的儿子就从沙发一跃而起,迫不及待地给妈妈来个大拥抱。孩子的兴奋劲儿啊,就像中了五百万彩票儿一样。
因为这些零食是准备给这个小鬼头明天春游路上吃,这是孩子眼巴巴地盼了一整天的好东西。
孩子的高兴劲儿,也提升了全家人的情绪,大家都随之兴奋起来了。借着孩子的兴头儿上,我假装和孩子争抢起零食来,之后,爷爷也掺和进来,一起抢。
这场祖孙仨人儿的嬉戏打闹,逗得全家的都合不拢嘴。
突然,孩子的表情凝重起来,愣了几秒钟,嘴角一撇,使劲把袋子摔倒地上,大哭起来,鼻涕眼泪一起留下来。
孩子这么大的反差,让全家人都愣住了,于是,妻子赶紧把抱起孩子,一边哄着,一边关上了卧室的门,嘴里还安慰着孩子,“宝贝,不哭,爷爷和爸爸逗你玩呢,吃的都是给你买的……”
刚才的这段儿家庭生活的“小插曲“,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做到沙发上平静下来后,一个想法就像是一阵“冷风”吹过来:
孩子刚才的表现,说明面对突发的情况或者是逆境,束手无策啊!
如果孩子将来有一天,独自遇到竞争、危险、或是失败的境况,首席是感到无助,随后便是焦躁、绝望,没有办法的结果,就会想到用死来解决问题。
一个心理素质良好,有着良好抗挫力的孩子,长大后会如同弹簧一样,能屈能伸,可以坦然面对顺境,也能泰然应对逆境。
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逆商”呢?
曾经有一位教育名人说,逆商,整合了智商和情商,又统一反应于面对逆境时的行动和反应,也决定了你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能走多远。
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和鼓舞,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当然,也包括给孩子“自尊”。因为,只有建立在安全感上的挫折教育,才能让孩子正在成长。
麻雀虽小,自尊心却强的要命。有时候我严厉地批评她,她反倒要对着干,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不能语言偏激,不要出现难听的字眼,以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也少跟人家的孩子作对比,我们这一代人可是被“别人家的孩子”害惨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做得再好也觉得是自己运气好,其实这都是不够自信造成的。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首先就要保护她的自尊心呀。
孩子认识错误的时候,要让他看到,父母与他共进退,给孩子以心理依托。
这点非常重要。虽说成长道路很长,但也不能放任孩子的坏毛病,年纪小不是逃避的借口,在问题出现时就要帮助孩子一起改正!当孩子做错事时,可以先暗示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接着换位思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感受自己的行为。
平时也可以给孩子做做榜样,自己做错事时也要主动承认,让孩子明白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难事。
做错事就要有惩罚是这个社会的规则,也该让孩子早早习惯。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回忆录里提到:11岁时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得赔!”当时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里根没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爸爸问他玻璃是你踢碎的吗?他说是的。
爸爸接着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在接下的一年里,里根去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我也会给麻雀立许多“等价条例”,比如今天早上又赖床导致迟到,那晚上回家就要帮忙扫地;严重些的,比如今天又在幼儿园闹事了,那本周的外出游玩计划就取消。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是最直接的方式!
成功的挫折教育,是父母燃烧自己的爱才能烘焙出来的。
-end-
今日话题:
你家的孩子逆商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