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刘若英的一部《后来的我们》火遍了朋友圈,有没有去电影院观影成了朋友见面必聊的话题之一。刘若英的这首《后来》几乎陪伴我长大,矫情一点说是我成长的一部分。所以首映那天还是饶有兴致的挤出了时间去万达看电影。 和我一起去的是几个很感性的朋友,电影到了后半段美丽的姑娘们开始落泪了,梨花带雨。我在一边反而有些不知所措。男主角戴戒指的手一闪而过。但是很显然妻子不是方小晓。 虽然这部电影自带的话题很多,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但是没有我预期的那样的完美,完美到能承载我十多年的成长时光。唯一让我有所共鸣的,是方小晓争吵时嘶吼出来的一句话: “因为不想要一眼就看见的未来。”
二十几岁的人,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到家乡三四线的城市,这个选择比儿女情长更加现实而必须。生存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不可以没有面包。 每当我行走在狭窄脏乱的道路上,看着碌碌的人们大汗淋漓的在奔波,沧桑憔悴为生活所摆布,为生计而烦恼。又或者是碌碌而无为,一生一无所成,终了只留下为人诟病的过去和给家人的痛苦。心底油然而生的那种恐惧和不安,将我紧紧包裹。 我不害怕未来贫穷或是种种不确定,但是害怕会平庸的度过余生,害怕沦为开口便议论邻里、徒有羡慕却不为所动的人。仅靠物质生存,没有精神食粮,没有毕生想要实现的梦想和追逐梦想的能力。害怕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一个生命在出生之时,身上带着最大的可能性。随着成长,身上的可能性也在流逝。小的时候梦想成为科学家、宇航员,长大后发现能成为科学家宇航员的人,和自己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于是毕业后,挣扎着想要留在大城市,想要抓住人生最后一个不一样的机会。 我们可能放弃了在家乡类似公务员一般稳定的工作,放弃了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生活,放弃了曾经紧紧抓住的那个人的手。但是请无论如何,做出选择后不要后悔。 他乡安置不了肉身,故土容纳不下灵魂。一切选择都会有得有失,相信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经过你的深思熟虑,即使不是你最想要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无论选择北上广深,亦或者回到家乡,都不要让自己置身于唯一的可能性中,不要早早的丧失青年该有的朝气。
如果方小晓不走,林见清不会痛彻心扉,幡然醒悟;不会变成那个闪亮的游戏制作人、那个温和的丈夫和父亲。 如果林见清追上方小晓,小晓或许会承担比分手更多的难舍与痛苦,也不会再是那个潇洒,走路带风的女子。 我希望成长带给我们的是世间百态、是远方的人文和风景、更是无悔的选择、面对人生选择的淡然从容。
以上,爱你们。
来自微信公众号:杉木青年 作者:树树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