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如何让人更好的与人沟通的书,用书中的话来说“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曾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这本书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展现了这种全新的人际交流方式。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谈话方式,用心体会谈话带来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的结论,这些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有时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令人痛心。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敌视,而学会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法,可以突破这些引起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这种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其中的精髓在于对这四个要素的觉察。
首先说“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估。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体,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会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前一句是观察和结果,后一句是评论。
再举个例子:
第一句,你很少配合我。
第二句,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
第一句是评论,第二句是观察。
避免评论,只描述观察结果是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第二、三个要素是“感受”和“需要”,先表达出感受,例如担心、害怕、失望、喜悦、开心、气愤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诚实的用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都会得到体会。
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感受来源于自身,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举个例子:“你将公司的机密文件放在了办公室,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重要文件能够得到妥善保管。”这句话的发言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增进了谈话双方的理解。
第四个要素: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求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
那么问题来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提出具体的要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表达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理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其次,若语言请求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就无法深入的理解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无法自我认识。
还有,要明确谈话的目的,要意识到想了解的到底是哪方面的内容。
借助具体的描述,提出明确的要求,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再举个例子:
“我希望你更加自信”这一句语言表达模糊,没有具体的描述。如果发言者改成:“我希望你能参加关于人际交流的培训,我相信这会有助于你增强信心”,可以认为是提出了明确的请求。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模式四个要素的简单介绍,书中还列出了大量对要素进行训练的问答句,让读者学会区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什么是感受而不是想法,以及什么才是具体的需要。
书中还鼓励人们学会倾听,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学会爱自己,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避免自我惩罚,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做”,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快乐。
关于“愤怒”,如何表达愤怒,作者特意拿出一章专门指出了方法。
具体步骤:首先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避免采取行动去指责或惩罚对方;接着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试自己生气了;第三,体会我们的需要;第四,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在得到倾听和理解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不归咎于他人,才能充分表达愤怒。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我们的需要,让内心逐渐变得平和,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