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守法公民,一个乖孩子,在公共场合甚至不敢大声说话。理所当然的,你不可能暴力犯罪,把别人打得口鼻喷血,更不可能化身劫匪抢银行。真实生活中,这些对“乖孩子”来说不可企及的体验,终其一生也不会体验到,然而,电影却能让你获得这种体验,只要买一张电影票,你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银行劫匪的生活。《公众之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带你体验一个银行劫匪的彪悍人生。
警察就像一个笑话
影片的前半部上演的几乎是劫匪的舞台剧,他们衣饰考究,风衣、西装、礼帽、白衬衫、领带,在银行里横冲直撞,用枪指着匍匐在地的每一个人,大袋的美钞被装进口袋。他们视规矩和法律如无物,进出监狱如逛菜市场,看警察就像看一个笑话,眼神总是轻蔑的。
《公众之敌》是根据真实人物银行劫匪约翰·赫伯特·迪林杰的故事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那时银行在公众心目中没啥好印象。1929年,股市崩盘,连跌一个月。紧接着是银行倒闭,约有9000家银行在大萧条期间倒闭,其所有者和储户都损失惨重。银行倒闭后,储户钱就像被抢劫一样化为乌有。所以那时抢劫银行甚至被视为罗宾汉式的人物,迪林杰在当时的民众眼中就是这样的一种形象。
影片中,迪林杰与比莉在一次晚宴上相遇,有一段对话就凸显了抢银行在普通公众眼中是令人敬佩的,迪林杰甚至毫不讳言的在晚宴上明说自己是抢银行的。
比莉:你是做什么的?
迪林杰:我是抢银行的。
比莉(笑):你为什么要说出来。
迪林杰:面对我心爱的女人,我不想说谎,今后也不会。
多么坦诚直白的爱的表达!加上约翰尼·德普的传神演艺,男子野性魅力值简直爆表。一个在衣帽间帮别人存衣帽的服务员,就这样被掳获芳心,从此跟着迪林杰过上了冒险、刺激,也颠沛流离的生活。
每个人都潜藏着践踏规矩的欲望
影片的一大缺憾是,看不到大萧条凋敝、衰败的影子,看到的是衣着考究的劫匪,同样衣着考究的警察,还有晚宴、酒吧、旅店等场景,人们也不是面有菜色,街道上也不是流浪汉满街。这一点,恐怕与史实是不符的。
观影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一个疑问就会逐渐升腾起来:为什么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拍一个银行大盗的故事,一个违法犯罪分子的故事,为什么?
我能给出的答案是:消费独特体验。就像现实中一个宅男,在游戏中的角色可能是一个杀人狂魔。抢银行是一种什么体验?穿着拉风的风衣,带着礼帽,手持冲锋枪,轻巧地越过柜台,在一众恐惧的眼神中,将钞票装满麻袋,扬长而去。
电影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它能让你不仅看到、而且能体验到不同人的人生,电影是有代入感的艺术。
其实,人有时候是很悲哀的,在现实的规矩中,有些约定俗成的框架会来规范你的生活,不同场合该怎么说话,该怎么着装,该演什么角色等,都有一定的框范。电影这种神奇的艺术,能帮助我们体验多样的人生。
为什么黑帮片、警匪片、暴力犯罪片会有固定的市场需求,因为它确实能够提供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但有时候,我们读书、观影,难免会犯中式灌输教育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一个恶习:寻找意义,即“总结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们太习惯这样的思维惯性了。其实,阅读的过程、观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或者说一种特殊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