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请勿狡辩——精深营“逻辑力”便签作业1

历史上,伽利略不仅质疑亚里斯多德先前定论的矛盾,提出轻重物落体运动之假设,还无数次进行球的定量实验,自己排除其他多重可能性。

这才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轨迹,因为人类自己的认知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整体水平的局限。

就像“天圆地方”、“太阳中心说”之上下求索有着“千古悠悠”一般,即便现在也还有无穷无尽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前仆后继的探索。

【R 原文片段】

图片发自简书App

【I 自行重述】

现在姑且只着眼于纯粹的逻辑问题。

两个人分别持有一个命题的正、反两面观点,如果对方并无证据支持其观点,并不能就此证明己方观点一定成立。

很多辩论赛题目设计正是这样:

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情;
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
计划生育之利弊;
开源重于节流;
用人以才还是依德;
事物发展取决于内因还是外因;
……

过程中双方免不了揪住对方辩友“非此即彼”的漏洞为我所用。

想必大家都会有一些令人“无语”的经历:“既然你说不出我的方案哪儿差劲,就说明它是好的。”

李笑来称之为“诉诸无知”,并在他的书中举了许多例子阐释这一常见逻辑谬误,现择其之二请大家一起体会:

出自《把时间当做朋友》

接着他用“举证责任”这一法律术语进行详尽分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A1 激活经验】

或许正因为如此,法院诉讼中不可能任由这样的荒谬结论存在,则选择用相应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来预先明确证明责任,而决不允许由当事人双方自行约定或在原、被告之间任意“转移”举证责任,更不可能把棘手难题推给法官。

比如环境污染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由加害方举证证明排污行为与导致的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再比如仨孩子路边玩丢石块把人玻璃砸破,就得对自身行为与他人损害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一旦证明不了则承担相应不利后果(要给予赔偿),这就叫“侵权举证责任的倒置”等。

但是这种法律拟制的责任分配系针对主张积极事实的一方,不能强加到主张消极责任的另一方。

比如:法庭上,你没欠人家钱是无需自证的。

【A2 未来行动】

下次碰到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切不可“第一反应去狡辩”,还为“轻易取胜”沾沾自喜,应该学会“略一思忖”,至少多加防范是否陷入本文剖析的问题而不自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