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条剖析下:
一、 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的迷之自信
在上学那会觉得自己连普通人都不算,比很多人都弱。但有句话这么说的“笨鸟先飞”。很诚实的说,我读书那会一直是这么自我暗示的,虽然成绩还是很普通,直到现在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普通了呢?大概在30岁左右,跟自信心有很大关系,可能是做成了一些事吧。慢慢的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包括做的事也不是普通的事,一般人都看不懂啊,其实是老百姓接触不到我们的工作领域。于是有段时间自信心爆棚,自我感觉飞上了天。
我善于没事给自己挖坑·····又过了2年(经历了一些事),内心慢慢平静了下来。觉得还是做个普通人好,开始慢慢接地气,做普通人都做的事,包括买菜、做饭。
普通与否,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人在经历了高低起伏之后,才会认识到自己的平凡。还没经历过的人,不急慢慢来,时间会带你领略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二、 热爱缓解各种焦虑
适度焦虑对身体有益,对成长有益!
焦虑这个词,看着就让人愁。但焦虑的时候认真读书,倒确实是一种缓解的好方法。注意力不会在于内心,而在于书本上的新知识,甚至还会有开窍的瞬间。适度焦虑,说明一个人对自己有追求,不满足于现状,想要自我提升。但过于焦虑就没必要了,路得一步步走,饭得一口口吃,飞是不可能的。
我有过人生的几个阶段的焦虑状态,把自己闷在家里找突破口,差不多3、4年一次。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定位,然后会把各种想法写在纸上不断剖析、分解,最后不知道过了多久就突破了。现在回想那个焦虑状态,很严重,估计还有点轻微抑郁,但这个坑就是得挖,你不挖就永远到达不了下一个点。
三、 热爱立竿见影不坚持
一开始的坚持不见得是热爱,可能是伪热爱。
我以前文章里写过,刚进视频行业的时候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软件都不知道。在公司混了半年,还是对视频一知半解,没有感觉。但每天依旧去打卡、上班,混日子,混着混着一年过去了。严格的说我不是混日子的那种人,否则不会频繁主动跳槽,但为什么能坚持混一年,是因为我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我在很多重要事情上都是凭直觉行事。
其实我最不喜欢坚持,太过于枯燥乏味,还特耗精力。但有一年的“坚持”让我改变了想法:N年前古典老师组织了一个小游戏,在群里打卡100天,记录自己每天发生的3件事(包括小确幸)。我真的打卡了100天,没觉得是在坚持,虽然每天平淡无奇变化不大,但硬着头皮也给自己找3件有意义的事,哪怕是最小的事情。我还发朋友圈,你懂得,他们觉得挺有意思,还有同事跟着我学习开始每天打卡,打卡时间比我还早。
包括现在的写作,我现在的脑子里已经不会有“坚持”二字,而是替换了一个词,叫“积累”。只要每天有变化,即使是非常弱小细微的,都在往上积累,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
四、 抵触新事物
我不喜欢跟风,特别不喜欢流行什么就做什么。
新事物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研究就去做,这不是我的风格,包括穿衣服。或许是出于一种谨慎,但其实更多是我的性格所致。我天生不爱与别人一样(与普通人观点是两回事),这是骨子里的,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新事物我都不会去立即尝试。对于我所处的行业来讲,这个习惯不算好,有的时候会错失商机,所以我更愿意长久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到最好。
五、 自以为懂了
其实我经常会觉得自己挺牛的,很多东西特别会融会贯通,但那只是“其实”。
在专业水平高的人面前,我就很低调,而且我能做到拉下脸皮,不耻下问。就拿写东西来说,我写的其实都很浅薄,很多都不是通过“深入思考”得来的结果,但很多同学写的就比我好太多,我自愧不如,但深入思考这个习惯,还得慢慢培养。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工作中还有很多,在“输出”这方面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我决定以后要好好练习。
六、 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维
非黑即白,其实还有灰色地带,还有二维空间。
近期写作的时候意识到,同一个问题有N个角度、N种解读的方法。每个人背后的知识体系不同,对问题的认知不同,答案自然就不同。这为我们做营销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很多事情需要通过专业调研,才会知道真实的样子。
今天写的有些长,但凡从头到尾看完的朋友,衷心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