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太冷,我躺在床上,起不来,左思右想,思考什么时候起床,自己现在到底愿不愿意起床,发现自己一直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面对选择困境的时候往往纠结于做与不做,而不去思考如何促进自己做出明显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在寒冷的冬天,早上起床也是一个相对来说的困境,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生活所驱动着去做选择,当我们放假不需要上学或者上班的时候就,我们便没有了驱动力,很容易陷入这样的问题之中,我们解决了这样的选择问题,那么我们以后才有能力去解决其他的困境。
我们以为我们不愿意做,也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但其实不是,我们真实的想法可能已经被我们所扼杀,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起床,我们可能肚子饿得不行,饥饿会驱动我们起床吃东西,由于我们长期的一些错误选择,导致我们没有了明显的饥饿感,这便是我们扼杀了自己的想法,自然便作用到我们的身体之上。
这便是我们的思维在无形中已经被禁锢,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往往陷入在选择困境之中,我们一旦陷入便往往无法自拔,在两个结果之间不断的挣扎。
这个时候我们深刻的知道,依靠自己的驱动力是如此的不靠谱,我决定运用微习惯的方式,我做出第一步的便是,穿上睡袍,等自己适应了寒冷便在换上自己的衣服,这样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做出明显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我觉得自己的思维的突破源于自己长期读书的缘故。很多人认为知识没用,其实知识是非常有用的,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他们会不断的在大脑中进行组合,最后形成我们这样的人,我们对知识进行吸收或者选择的知识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知识做好积累,很多人认为没用,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搭建知识大厦,学的越多自然忘的也越多,如果知识不能有效的积累那么我们便无法走的更远。不知道如何积累知识,那么我们得知识就是无根之萍,而知识得积累就源于做笔记。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还有着一个明显的矛盾,当我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我们放慢了脚步,这样对我们长期来说可能是好事,但是却对我们现阶段来说却是一件坏事,我们太注重于知识而忽略了快速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个我还不清楚对错,只能说去平衡。
假设我们的大脑思维在开始处理和解决问题之间便有一条路径,我们最初的方式是直接去处理他,不去想其他任何的可能性,这个是最快速有效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所有人最初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处理简单问题的时候便得心应手,但是当我们碰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我们的思维路径在开始便已经出现的分叉,当我们尝试非常多次的思维路径失败后,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路径,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对我们来说确是最佳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不可能所有人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都一样,所选择的路径也一样。
说个题外话。我曾经发现有些人,处理问题都非常快,源于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看的很简单事实上很多问题不简单,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只需要看到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便能够快速去解决他,而不需要思考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当我们思考这些,我们就在把问题想的复杂,我们自然也就无法快速去处理他。如何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对个体来说就是把问题想的简单,这就是最快的方式。
当我们找不到问题的处理方法,那是因为我们思维失败的还不够快,我们在所有路径上的尝试进度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便是让那些行不通的路径失败的更快一些,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找到成功的思维,找到成功的路径。这也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佳方式,不断的去失败,没人喜欢失败,但是事实便是如此。
放眼到我们团队进行方案讨论的时候,也是运用这样的方式,每个人提出一个想法,然后大家不断的对这些想法进行驳斥,当我们的想法驳斥的够多的时候,或者某些想法驳的不够彻底,我们的团队便能找到最佳途径,虽然对个体不友好,但是对团队来说确是最佳的。
我们的思维路径设计的过于复杂,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可能还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没有设计好的缘故。 我们在解决问题过后,喜欢在对问题进行知识积累,这样看起来很好,但是有的时候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之中,但是我们的思维已经设计好了,便是在即将忘记问题的关键点,把他记录下来,以便于后续继续处理。人的思维非常的稳定,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后,我们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重新设计。
理论再正确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马谡的军事方面的见解不比诸葛亮差,他的理论很正确,但是跟实际结合的并不好,导致纸上谈兵,街亭惨败。我们也要吸取这点教训。思考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不能只依靠思考,还要多做行动。这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