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学术作为志业》——引导人们走向清醒,认清现代世界的特征和自身的处境,从而在良好的现实感中寻求有限的希望。
在现代之前,人们生活在一个魅惑的世界中,相信其中有神存在,有精灵和鬼怪触摸,灵性不只限于人类,动物也有灵性,甚至万物有灵。这些超越人类经验感知的所谓“超验”的存在,是冥冥之中难以言说的事物,却构成了古代精神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无法参透的神秘性,让人敬畏,也是这种神秘性将人类与整个宇宙连成一体,并从这种联系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古代人的终极价值不是人类自足,而是依托于比人类更高的存在。
那么下层的人民呢,或者说是普通的民众呢?他们也将自己的终极价值依托于这种让人敬畏的神秘性吗?从民间崇拜神灵的特点来看,民众崇拜的功利性好像只是为了满足现实的生存,因此他需要神灵立即的或者是短时间内给他的反馈,并与神灵单方面的立定了契约,民众履行献祭或供奉的承诺,而神灵则需要完成民众的祈愿。如果没有这种信仰的存在,那么在困苦的岁月中的人们便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确实将终极的价值和希望寄托 在了神灵身上,寄托在了宇宙万物之中。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迷信被打破了,神灵被拉下了神坛,甚至被抹去了存在的方式,世界被人们看透了,那么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又该何处安放和寄托呢?科学无法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
《对学术的内在志向》
“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
“在科研方面,业余人士的想法可以有着同专家见解完全一样甚至更大的意义。我们将许多解决某个问题的最出色的想法,或我们的许多最好的见解,归功于业余人士。”
“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灵感,取决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命运,但也取决于‘天赋’的有无。”“个性只是那些全新服膺他的学科眼球的人才具备的”
“理智化与理性化的增进,并不意味着人对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也随之增加。但这里含有另一层意义,即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意味着为世界除魅”
“而一个文明人,置身于被知识、思想和问题不断丰富的文明之中,只会感到‘活得类’,却不可能‘有享尽天年之感’。对于精神生活无休止生产出的一切,他只能捕捉到最细微的一点,而且都是临时货色,并非终极产品。所以在他看来,死亡便成了没有意义的现象。既然死亡没有了意义,这样的文明生活也就没有了意义,因为正是文明的生活,通过它的无意义的‘进步性’,宣告了死亡的无意义。”
“今天的年轻人有着恰好相反的观点——科学思维的过程构造了一个以人为方式抽象出来的非现实的世界,这种人为的抽象根本没有能力把握真正的生活,却企图用瘦骨嶙峋的手去捕捉他的血气”
“科学意味着什么呢?对于艺术家性质的实验者如达芬奇和音乐创新者来说,它意味着真正的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在她们眼里,就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艺术应当上升到一门科学的曾i,这首先是指,无论从社会还是艺术家个人生活意义的角度,他应当达到(哲学)博士的水平”
“艺术科学试图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有这样的事物存在。但它并不提出这样的问题:艺术领域是否有可能是个魔鬼炫技的世界,是个只属于俗世,从骨子里敌视上帝的领域,因为它有着根深蒂固的贵族气质,同人类的博爱精神相对立。”
“这些学科教给我们如何从源头上理解政治、艺术、文学和社会现象。他们既不告诉我们,这些文化现象过去和现在有无价值,更不会回答一个更值得深入的问题:是否值得花费功夫去了解这些现象。它们所预设的前提是,存在着这样的关切,希望透过这些过程,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但是他们不能向任何人‘科学地’证明,事情就是如此,并且它们预设这一关切,也绝不能证明此关切是不证自明的”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我们最伟大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这绝非偶然;同样并非偶然的是,今天,唯有在最小的团体中,在个人之间,才有着一些同先知的圣灵相感通的东西在极微弱地搏动,而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曾像燎原烈火一般,燃遍巨大的共同体,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如果我们不能以为能,试图‘发明’一种巍峨壮美的艺术感,那么就像过去20年的许多图画那样,只会产生一些不堪入目的怪物。如果有人希望宣扬没有新的真正先知的宗教,则会出现同样的灵魂怪物,惟其后果更糟。学术界的先知所能创造的,只会是狂热的宗派,而绝对不是真正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