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定要过的很惨才能写出好文章吗?是的。”张嘉佳老师在关于如何写作的视频中说:“文章憎命达。”
当时不太理解,直到自己写出第一篇被别人转载的文章。
那是刚毕业北漂的第一个半年,是我最艰难的时候,整个人过的非常狼狈。不到10㎡的出租屋里,屯了一箱方便面,有时也换换口味——清水煮挂面,或者把5块钱的饼分成三天吃。
没有任何社交,工作压力大,还要自谋生计,一个人漂在北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零开始积累。没有退路,只能不停努力往前走。
饥寒交迫,四处投简历,面试屡屡未果,爸爸发来消息:“天气凉了,注意身体,努力工作。”我发了个开心的表情回到:“好的。”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哪怕是遭遇不顺能与人言也是种幸福,不幸的是没有可说之人,便只能把一腔烦闷付诸笔端。
也才深深理解了文章憎命达。文章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要有同理心,这和演员演戏是一样的。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胡歌谈放缓演艺脚步原因,是因为在拍完电视剧《猎场》后,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走出来,“它是我看过最好的剧本,拍完这戏后,我没欲没求了,我已经拍了这么好的戏,够了!”
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他在饰演该片角色中,已经释放了所有的能量,担心如果再去接其它角色,他无法超越,所以需要先休息一阵子。
02
绝望或失意积累的越极端越能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的洞察,写出超出常人理解力的东西,往往这样的人本身就很敏感。任何风吹草动,在他们眼里都是在释放善意抑或冷漠。
所谓郁结于内,不得不发之于外,写作正是一个柔软的出口。
经历过沧桑,才写得出沧桑。多走一些漫漫长路,笔下就有大山大水了。多谈一些恋爱,笔下就有风月了。多经历一些悲欢离合,看万物就带着悲悯了。
会有更多的幻想和内心戏,把很多东西都看成意象,这便是灵感的来源。经历过不顺才能有心境,就像毛不易的词曲都写的句句入心。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写出好文章吗?”
能写出好文章,不是因为他有抑郁症,而是一个不爱社交的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书沉淀自己身上,加上自身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是能写出比普通人更好的文字的。只是他们更容易得抑郁症。海子自杀,顾城自杀,林奕含自杀,胡迁自杀等等。
所以更要学会从愤懑的情绪中跳脱出来,自我鼓励,自我救赎。
看过有位网友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剩下的一两分,就是来自这个世界的美好吧。伸出双手只摸得到虚空,但是把它交叉的话,至少能拥抱自己。
03
文章除了传递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苦难与真情往往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有人问海明威如何成为一个作家,海明威回答:给他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如果不幸是创作的灵感来源,那愤怒便是创作的核动力。
作家持之以恒的愤怒并不是来自天外,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来自命运对他的捉弄,来自强权压迫,来自饥寒交迫,来自人的尊严。
只有感同身受的愤怒,才能让作家产生切肤之痛。优秀文学作品就源源不断地从这种痛苦的子宫中孕育生产。蛙病成珠。文章憎命达。但用孤独痛苦心血浇灌出的果实,却会让文学史大放光芒。
04
文章憎命达,但令作者们感到安慰的是如今自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自媒体写不出新意,缺乏自己独立的观点见解,只是将热点事件加以修改,并无其他。
然而近年来用户喜新厌旧的速度却光速变快,自媒体的原创能力,特别是持续的原创能力已经大大落后,要“火”遍朋友圈变得越来越难了。
鸡汤文、营销文、抄袭文开始充斥;当刷朋友圈,都是各式各样的转发文,导致了受众严重的视觉疲劳。
营销手段可以学,但内容才是王道,所以写文章和飞黄腾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毕竟有那么多平台和渠道等着你去施展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