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前,以为朋友就是人脉。
所以刚上大学那会,逼自己加了许多社团,有聚餐或者活动一定少不了我的身影。时间长了,多多少少认识了一些人后,整天沾沾自喜,路上见到认识的人,赶紧凑上去打招呼,生怕他们忘了我。碰上他们主动和我打招呼时,觉得自己朋友多,特牛。
随着通讯录里由三十人到五十人再到一百人,我越来越自以为是。下午收拾的精精神神,大步流星得出去聚餐,喝酒,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晚上回来一身酒气,路都走不稳了也不忘向室友吹嘘,今天又认识了谁谁谁,下次约了谁谁谁,然后倒头便睡。
那一段时间,我近乎疯狂,忍受不了孤独,认为独来独往的人都是傻子。
临近期末时,室友有条不紊的复习,一下子打乱了我的阵脚。这才发现,平时参加活动课程落下太多,我慌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每天独自早早的去自习室占座位,把每天的时间用到极致,节省每一分钟。尽管成绩没多大改善,可是却让我重新接纳了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学习。无论做什么,想做便出发,不会像以前约到同行的人后才肯动身。不用故意迎合别人,刻意假装合群,让我倍感轻松。“合群”的时候,大多数空闲时间用来互相打趣,调侃。习惯了一个人以后,我开始自我对话,开始反省,开始思考。
这才让我醒悟,那些我曾经引以为傲的朋友,不过互相交换名字罢了。曾经挤破头参加的活动,说是拓展人脉,只不过为贪玩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外衣。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突然想到了我高中时期的班长,学习成绩班级第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一个人做事。我们习惯自习课坐的很近,做题也要经过一番讨论不可。那时的他显得格格不入,做题,看书,只要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绝不会两个人一起。
他不算内向,和同学关系都不错,可就喜欢单独行动,我一直好奇其中的原因,难道不会觉得孤单么。现在明白了,他更早的发现了走近孤独的大门,找到了享受孤独这份宝藏。
想起来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成功的人未必不合群,但必定爱独处。
人生大多数时间是只有自己的,只有享受孤独,才能不在纷杂中迷失自己,保持自我。
如果问,大学里应不应该刻意融入某个集体,以达到所谓的“合群”。我会说,完全没必要。不如做些喜欢的事,培养爱好,学习几项技能,或者找个安静的下午,翻翻喜欢的书。与其投资所谓的人缘,不如投资自己。
要知道,适应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本身就是重要的技能。
现在的我,依旧喜欢聚会,喜欢热闹,但是更享受孤独时的安静。孤单让我平静,我爱上了空无一人的自习室,爱上了在图书馆角落的位置,不仅不孤单,反而更充实。
室友说我变了,说我现在很佛系。我开玩笑的说,是啊,我正努力修行呢。
孤独不孤单,就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