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外,早已尝不到家乡的味道。有时很想吃了,就跑到厨房里捣弄一气,结果只会炒点土豆条,相差甚之。
家乡有一种最为平常的家常饭,总让我很是想念。那种做起来虽然简单,吃起来热乎的滋味,无法用语言描绘。在我母亲那辈是很常见的,这倒让我有一些羡慕她。
我不知道它的正统饭名,只是在乡下,人们都称它为“馓面饭”。据我分析,这第一个“馓”字,指的是一种油炸的食物。但是在我们本地,念它“馓”是一种乡下的土话!用普通话来说就是“搅”。说到搅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要“搅”,肯定是需要工具,来帮助它搅。制作馓面饭最主要的工具就是,两根细长均匀的竹子。长为六十厘米,宽度只需大拇指宽,需从山林中取来。要找无虫洞的,用小刀细心刮得圆滑,去掉上面的有些脏东西,洗净晒干之后,便可以用来制作此饭。首先需要一口锅,在灶台上才可制作,现代化的电锅是不行的。第一步往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第二步把土豆切成大块放到锅里煮。第三步,盖上锅盖,烧好柴火后,便可以开始做下一步了。
而馓面饭这三个字中第二个“面”字,又是一种学问。面的取用是很考究,用来制作这饭最好的面,大家一定想不到!那就是粗粮中,黄橙橙的苞谷面。这面也不见得精细,在上面我之所以说,在我母亲那一辈很常见。是因为那时候比较穷,吃的都是些粗粮、杂粮,所以我说那是一种最家常的饭了。而现在用买来的白面也可以,不过我觉得那些面虽然很白,但大多是漂白剂漂的。若用白面,馓出来的饭,就会出现许多豆子大小的面疙瘩,外熟里生。而用苞谷面馓出来的,吃起来有一种淡淡的香甜味。反正我个人认为用苞谷面,来制作馓面饭更为合适。
待锅中的水煮开,土豆七分熟时。就需要一种腌制的酸菜,往锅里倒上那么一小碗,再用筷子搅匀。便从缸里取出几勺面来,倒在一个面盆里。这时一手拿两根,事先准备好的长竹筷子,另一只手拿着面盆,慢慢的匀面。往下缓缓倒玉米面的同时,就要用竹筷子迅速的搅。因为锅是圆的,就像在画圆一般。这是个很费力气的活,重要的还是要讲究人双手之间的配合。当锅里开始变的有些太稠时,边往里面加一些水,然后再继续搅。搅了一会儿后,就把它交给家人先照看着,自己得赶着干点其他的。
而这最后一个“饭”字,则是锦上添花的一步。趁空闲时间制作,(油泼辣子)把蒜剥好加上盐捣碎,在碗里倒上适量的干辣椒面子。 在用锅把油熟好,用勺子浇。当烫的辣子颜色鲜亮饱满时,算是完成了。另外还需要一碟下饭菜,这里有好多种,有炒辣椒,煮豆豉,炝酸菜,还有各种腌制的咸菜。这次我就做第一次说的炒辣椒。很简单把比较辣的红绿辣椒,均匀的切成细细的,备上高高一碟子。锅子里热好油后,倒进去爆炒。另外再加入小尖椒、青椒、姜等调味。一两分钟便可以出锅,这样炒出来的下饭菜才比较鲜,而且辣!要是炒的时间比较久,味道也就淡了。
再回过头来,锅中的饭已经熟了,揭开锅盖用勺子往出舀。这“馓面饭”是一种面粥,但它不会稀,反而很黏稠。取来碗筷,用勺子舀上几大勺,满满的一碗快要溢出来似的。刚舀出来的饭,黄橙橙的冒着热气,搭配辣椒小菜,和油泼辣子。吃起来后整个人都会热乎,也不感觉天气凉。
这馓面饭在冬天吃起来极好,记得以前乡下穷,冬天也买不起煤炭。要是在太过于寒冷的天,家里人就会早早起来,馓上一锅馓面饭。到时候大家就围在一块儿吃,挤挤暖和。肚子会吃得很饱,人也不会太冷。
馓面饭吃起来,黏糊糊的也不用嚼,就算是牙齿掉光了的老人也能吃。吃在口里很滑润的就咽了下去,有一种辣椒的辛味,继续品的话,还有一种苞谷的隐隐香甜味溢出来。每每吃完这饭,我心上总是很热。对了,锅底还有锅巴。由于锅过热,底部的饭被烤干,就形成了锅巴。用铲子铲下来,直接手拿着吃。锅巴吃起来很好吃,很脆!也不会浪费。
以前的粗粮很容易消化,对肠胃好。因此我没生过什么大病,也算是我的福气。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吃,可如今好多年过去了,都几乎以吃不到。只有在每逢过年回家后,寒冬腊月里,母亲就会早早给我馓上一锅馓面饭。那时外面的风雪正大,我们一家子就围在炉火旁,一起吃着饭驱寒,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或许现在许多人和孩子,都不爱吃这简单又比较粗陋的饭。 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味道,而且难以下咽。可我仍觉得有时候家乡的味道,是需要去用心感受的。 如今我每每吃起异乡的饭,只觉得制作过于精细,反而失了饭菜的本味,你们觉得呢?
我想对于我来说,我最喜爱吃的饭,便是家乡的馓面饭!
2017.8.30灵感来了,十分的想吃要不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