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学生英语精读课本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大概讲的是,琳达和贝塔是大学室友。有一天,琳达因为心里过分焦虑去看学校的心理医生,说自己的室友贝塔的学习实在太努力了,自己努力想跟她看齐,但就是超不过她。可是,让这位心理医生感到诧异的是,昨天贝塔刚刚来找过他,讲述室友琳达在学习上是多么地有效率,让自己压力很大。
上周形教课,辅导员说,“最近总有同学来找我,说自己特别焦虑,一开口大概就是某某某同学一天能学习10个小时,而他自己只能学习8个小时之类的。”辅导员说到这儿大家都笑了。不过笑过之后,我还是清楚地听到后面有个妹子小声说,“能学8个小时已经很厉害了哎。”那种语气,就像是再说,“原来大家的学习时间是每天8小时,那我一定要比每天8个小时多一点,超过他们。”
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看起来,好像大家竞争意识都很强,知道多付出就会多收获的道理,提醒自己争分夺秒。毕竟室友,有可能以后是要同你争同一个工作岗位的人,看到他们努力,有点压力也无可厚非。但,这种暗自较劲儿式的单纯看表面、仅仅是比时间学习来使自己焦虑的竞争真的可取吗?
02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室友,你在晚上睡觉前点个台灯看会儿书,他那儿的台灯立刻也会亮起来了;只要你不去睡觉,他那儿的灯就一直亮着。甚至,你只是拿起手机打算睡前刷会儿淘宝,室友那边也会立刻警觉地问你:“你是不是在用手机背单词啊?”
和这样的室友相处真的很累,你不得不被迫跟他做学习对子,报告你的学习状态。只要你离开他的视线了,他就恨不得随时掌握你的各种动向,你刚离开寝室一步,立刻就会收到他类似这样的消息,“你去哪里了?”“和谁呀?”“在做什么?我好无聊啊。”你一脸无奈地告诉他们在做什么,以为他是真无聊想跟你聊聊天,却发现你回复完你的地理位置和做的事情以外,任何其他语句都再也不会得到他们的任何回复。因为,如果他们知道你没在学习看书,就会在松一口气后默默想,“他是不是在骗我出去玩,其实在学习”;如果你说你去了图书馆或者其他地方学习,那看不到他的回复就太正常了,因为在看到这句话的瞬间他可能已经准备背起书包去图书馆了。
等到晚上你看到这种室友回来随口一问,“今天好像在图书馆碰到你了。”室友就会一脸悔恨地说,“可不是,去图书馆玩了一天手机。”或者,“这么巧,在图书馆呆了10分钟就被你碰到了。”你只能默默在心里吐槽那部一直在他桌上并没有带去图书馆的手机。
03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人,真的不占少数。
有时我在想,世界那么大,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身边人身上?为什么他们总觉得你是背着他们偷偷学习去了?
没有什么功利性的学习上尚且如此。共作岗位上,好像总有些同事对你的工资条感兴趣,只要你的工资比他们高一点点,他们就会极其不开心,就好像是你偷偷去找了老板调低了他们的工资。嫉妒身边人,和身边人做比,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就像辅导员最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无论学习还是什么,重点都是在效率,而不是表面功夫。要知道,可以和我们争同一饭碗的人有千千万,在他们之中,是由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一个人就会给你这样大的压力,那么你岂不是没有活路了?
其实,嫉妒身边人,同身边人比较,与其说是焦虑,不如说是自己的心理常态。我们有个成语叫做“远交近攻”。直白点的道理,就是乞丐不会去嫉妒百万富翁,只会嫉妒要来的钱超过自己的其他乞丐。
因为,我们平凡,所以那些成功的人理应离我们很远。我们在心里认为,他们可以自身条件过分优秀,可能是个富二代、官二代,可能性太多。可若是对于身边人,我们便无法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我们会想,他以前不跟我一个德行,凭什么他可以成功?
说到底,我们甘心的不是平凡,而是身边人同我们一起平凡。
朋友,请宽心点,开心点,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时刻关注身边人动向,不如先为自己确立目标。与其浪费口舌诋毁身边人,不如让自己先去惊煞旁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