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爱情去旅行|漫步金陵:梧桐细语(2)中山东路

      中山东路

      从苜蓿园大门出钟山风景区,我和妻子骑车沿着中山东路一路向西,两旁高大的梧桐枝叶交错,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繁光点点,落在地面光怪陆离。骑行在中山东路的梧桐树下,仿佛穿越绿色的时光隧道,在南京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徜徉。梧桐树后的历史遗迹和民国建筑与梧桐树相映相衬,折射出一幅带有铜锈斑迹的民国画卷。

中山东路苜宿园地铁站

      沿中山大街向西骑行不远,便会看到一座青砖古城墙城门,门上横额嵌“中山门”三字。沪宁高速公路、中山大街、陵园路在此交汇,进入城门三条道路汇集成中山东路,这里就是中山东路的起点,旧时进入南京城的东大门。中山门为三道高大的卷门,沪宁高速从中穿过进入城区。陵园路在门前汇入中山大街,中山大街入门时分成两条居沪宁高速两侧,从中山门两边新辟的门道穿过。城门两边与城墙相连,远远望去巍峨的城门屹立在入城的通道上,破损的城砖让人仿若看见他饱经摧残的不幸身世。

中山门

      据史料记载,中山门始建于元至正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为拓展南京城时修建,是南京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也是明代南京唯一的东门,因其最先迎接阳光,故名“朝阳门”。朝阳门建时为单卷拱门,城下有水关,明代时是连接宫城与孝陵的通道,平常并不开放。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南京、清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收复南京和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皆在朝阳门外展开激战。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为增强朝阳门防御功能,遂在城门外加筑瓮城。当时由于城门离护城河太近,进深不够,将传统的“凸”型瓮城建成了半圆形,且在外瓮城垣偏北斜设。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朝阳门上还曾仿淮安府的城楼样式重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现早已不存。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奉孙中山灵柩归葬中山陵,拆除原单卷朝阳门及瓮城,挖低门基,扩大门道,将其改筑为三拱卷门,并改“朝阳门”为“中山门”,由谭延闿先生题写门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攻打南京,在中山门展开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守军伤亡惨重,随后还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中国军民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汪精卫政府期间,中山门门额被改为汪精卫隶书石额,虽然1946年汪精卫落款被凿去,但他的“中山门”三字一直沿用五十多年,直至1996年中山门被改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原汪精卫的题字才被换成如今王献之的集字[1]

        穿过中山门,进入南京城,门前绿树簇拥,从城门两侧坡道可登城观景,但我们没有登城。沿着中山东路继续向前,觉得自己像是驮负太过沉重的历史在向前行。放眼望去,眼前这条伸向南京城的繁华大道曾经战火纷飞、哀鸿遍野,如今梧桐矗立、繁华盛世身后这座城门见证了历史,警醒着后人。

中山东路

        出中山门向西骑行,不用你用心去寻找景点,拥挤的人群会告诉你停下脚步。我们遇到的第一波人群拥挤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挡住我们的去路。从人群簇拥的大门向内望去,古代与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一座红柱棕顶宫殿式建筑尤为引人注目。大殿前是宽阔的草坪,草坪两边是石板步道,一直通向草坪另一端的大殿。入院大门右侧的立柱上竖写“南京博物院”五个隶书金字。远处的宫殿建筑便是博物院的“历史馆”,也是主馆和标志性建筑。

南京博物院大门
南京博物院主楼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由蔡元培等人于1933年倡建,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变动仅建人文馆,暨今天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大殿。当年博物院建设时,曾向全国公开征集建筑设计方案。虽然征集的设计方案均不符合要求,但最终还是经不记名投票选定徐敬直[2]的设计图案,并由徐敬直会同梁思成等修正原图。

      20世纪初,中国近代设计师由于受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推崇唐、辽式建筑风格。当时梁思成等人发现辽代建筑不仅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而且更有加强之势,对于馆内展览陈列也更为实用。为了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仿明清古建筑,于是人文馆建设便采用了辽代建筑风格。

      据说当年徐敬直的设计方案规模十分宏大,建筑风格气魄宏伟。修改后的设计方案以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为蓝本,整座建筑红柱棕瓦,屋顶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间向两边逐渐加高,使屋檐缓缓翘起,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减轻了明清建筑大屋顶的厚重感,建筑风格古朴雄浑。

      穿过南京博物院门前的人群,经过国民政府旧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旧址、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室旧址和马路对面的东华门遗址及几家酒店,门前均畅通无阻,无人聚集,我们也没有停留游览,直至行至一座明清式建筑殿宇时,才吸引我停下车来,还不忘叫住走在前面的妻子。这座殿宇红墙黄瓦,单檐歇山,朱红色的大木柱支撑屋顶,正中大门横额上嵌“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我想象着这应该是明故宫600年留下的唯一宫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殿宇没有巨大的石基,没有雕刻华美的汉白玉栏杆,体量也比我所看到过的皇家宫殿要小得多,显然不是明故宫留下的旧物,不过是修建明故宫遗址公园时所建的入口大门。大门前的院墙入口栅门关闭,仅留有一人宽的通道可入。公园内没有游人,一片凄清荒芜景象。栅栏门外有几个游客在向内探视,想进去但不知能否进的徘徊。从园门向里望去,隐约可见残留的基石、柱础和散落的建筑材料,零落错杂,破败斑驳,风蚀残缺,正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慢慢地在讲述明故宫曾有的辉煌和历经的风剑刀霜。马路对面就是明故宫遗址公园,其所残存的遗迹更多,明代时的午朝门还立在园内,故又称“午朝门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修建,让这些残存的遗迹依稀可以寻见古代宫殿的华丽威严,留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怀想空间。

原国民政府旧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旧址、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室旧址
东华门遗址

      据史料记载,南京明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一宫殿”[3],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竣工于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前后历经26年。朱元璋登基后曾经过两次大规模扩建,整个建筑群被分为皇城和宫城两部分,规模“益宏壮矣”[4],曾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皇宫长达54年之久,其规制也是后来北京故宫的蓝本。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宫殿建筑群早已不存,只剩下如今的建筑遗迹,供人们去怀想它曾经的风采。

明故宫遗址陈列馆
明故宫遗址午门

      南京明故宫历史上多次遭遇损毁,几经摧残才至今日断壁颓垣。最早的一次是明初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发起的“靖难之役”。叔侄之战使皇城沦陷,宫中起火,奉先殿被焚毁。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平,以南京为留都,南京明故宫不再作为皇宫使用,虽然依旧为皇家管理,但已难阻逐渐衰败。

      第二次是清军攻入南京时,开始大肆破坏明故宫,宫城变成满城,一些宫殿被拆毁,改建成一栋栋民用住房,供旗人居住,至清康熙年间已是“荆榛满目,昔日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5]

      清咸丰年间,天平军攻入南京,南京明故宫彻底被毁。虽然此时历经旗人200多年的糟蹋,明故宫早已面目全非,但是起码宫殿还在。太平军攻入南京后,为剿灭居住在明故宫里的旗人,把皇宫作为战场。战后太平军为修建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又对明故宫进行毁灭性的拆毁,使昔日辉煌雄伟的皇宫毁于殆尽。此后数百年间,南京明故宫又陆续遭到洋人破坏,最终留下的是宫城残景和民族耻辱。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拆除了仅剩的明故宫的石料、砖瓦,用于铺路和城内修建,甚至在明故宫的遗址上修建了机场,次年中山路的修建又将其核心区一分为二。民国廿六年(1937年),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和盗匪的盗窃,连同明故宫博物馆也被毁。战后南京重建,达官贵人们盖房还都到明故宫遗址挑选石料,不忘刮尽宫内的最后一点膏脂,就连仅剩的建筑残料也未能幸免。

宫城残垣
宫城残垣
宫城残垣
宫城残垣

      从南京明故宫离开后,已过下午一点十分。此时肚皮敲鼓、饥肠辘辘、身体疲乏、睡意正浓,又值日挂中天,甚觉难受,只想找个安静的餐厅,吹着凉风好好美餐一顿。一路上我们经过励志社旧址、南京军区总医院暨中央医院旧址、正元实业社旧址、中央饭店等民国建筑,仿佛是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直至走到大行宫市民广场才停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实在太热太累,另一方面我们又遇到了人群的阻挡。环视四周才发现我们进入了南京文化的汇集地,周边分布有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图书馆、六朝博物馆、江南织造博物馆,每座大门前都或多或少地聚集着游人,尤其是上书“总统府”三字的门楼前被堵得水泄不通。

      总统府可谓是南京最有名的地标之一,曾在书上无数次看过关于它的文字和图片。总统府的门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物,大门南面是八根爱奥尼亚立柱,上镌巴洛克风格线条。门楼共设三樘拱门,门道为连顶镂空铁门,每拱两扇,涂黑漆,中镀飞金,据说拱门另一边为方形,寓意“外圆内方”,又含“天圆地方”之意。门前两侧设有一对石狮,为两江总督署辕门的遗物。门楼正中门额横嵌“总统府”繁体金字,上飘五星红旗。

总统府
总统府

      追溯总统府的历史,明初为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时汉王府先后被辟为江南织造府、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时始建辕门。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所以此地也被称为“大行宫”沿用至今。清咸丰三年(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在两江总督署基础上扩建天王府,辕门改为天朝宫殿正前的“真神荣光门”。清同治三年(1864年)7月,天京失守,湘军屠城,焚毁天王府,拆毁真神荣光门,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两江总督署。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江总督署改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成为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政府。此后十年,这里一直作为军政机关使用。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移驻此地办公,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建筑师姚彬设计新建了如今的这座大门,新建的大门上刻“国民政府”石额。民国廿六年(1937年)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在门前举行入城仪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民国廿七年(1938年)3月至民国廿九年(1940年)3月,南京先后成立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均并入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成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和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办公地,门额也改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民国卅五年(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门楼又改回“国民政府”大门。民国卅七年(1948年),国民政府“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为“总统”,“国民政府”门额换嵌“总统府”三字。

梧桐树影

      走过中山东路,仿佛从明朝的遗迹中走来,走过民国历史。回首望去,一处处明代遗迹和一座座民国建筑,安静地伫立在梧桐大道两旁,路上洒下梧桐斑驳的树影,默默地见证了南京百年的变迁,守护着这座历经沧桑依旧风华绝代的古城。


————————————

[1]《钟山旅游景点介绍》,新浪网,2013年3月3日。

[2]徐敬直(1906-1983年),原籍广东省香山县北岭镇(今珠海市香洲区北岭村),生于上海,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

[3]《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这样描述:“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

[4]《明太祖实录》卷(五)。

[5] 爱新觉罗·玄烨:《过金陵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