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是我冲着男神阿米尔.汉看的,也是第二部印度关于教育的电影,第一部是三傻大闹宝来坞。那会还没孩子,看起来不如现在感触这么深。
一个叫伊夏的三年级小男孩,由于“阅读障碍”,没法像别的孩子一样,顺利完成基本的学习内容,逃学、故意捣乱,被学校退学。接着,父母不顾他的哀求,把他送到寄宿制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教美术的Ram老师。Ram老师自己也曾有“阅读障碍”,他非常理解伊夏。在他的特殊教育下,伊夏找回了自我,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影片数次让我落泪,为里面的Ram老师,也为那个幸运而又具有天分的孩子。幸运是因为遇到好老师,被理解、被尊重,通过刻意练习,从而展现出自己的天分。
“我不能”到“我不想”
片中的小男孩伊夏,由于“阅读障碍”,他没法像同学们一样,正确地拼写单词,字母和数字时常在跳舞,他永远搞不清楚长得相近的单词;连系鞋带,对他来说,也是很难完成的事情,更接不了飞过来的球,因为他判断不了速度、大小,距离……
就这样,他在学校被同学们嘲笑,总是被老师惩罚,更没人玩耍,形单影只背着硕大的书包,木然来往于家和学校之间,这已经是他的第二个三年级了。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面对家长说的“专心一点”“努力一点”“你看哥哥约翰,每一门都是第一”,老师说的“他就是在和书本为敌”“总是故意犯同样的错误”“写的英文像俄文”"没人相信他是约翰的弟弟"……
在所罗门群岛,原住民要砍伐树木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把树砍倒,他们只会聚集在树木周围,大声咒骂,咒骂那棵树。过了几天,那棵树就会枯死了,它自己会孤独死掉。
语言强大的伤害力,让伊夏更不在知道怎么办了,越着急越出错,越想逃避,待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么的孤独、无助……
最后,用“我不想”掩饰自己也搞不明白、做不到的"我不能",因为“我不能”没人理解,父母不会接受,老师会以为在找理由。索性就做出一副“我不想”的状态,故意惹祸,激怒老师。
一点亮光,最温暖的存在
幸运的是,Ram老师注意到了伊夏,并从他的作业本上,看出了问题所在。他决心帮助这个和他曾经很像的孩子,一个有天分却就要被埋没的孩子。
当Ram老师去伊夏家了解情况,并告诉他们伊夏的问题时,伊夏父亲反问:那他怎么跟人竞争,难道我要养他一辈子吗?
Ram老师当下彪了一段精彩的话:
外面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绩,只要什么别被人差就是无法容忍的,就是羞耻的。
可是,站在老天的角度想一想,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天分、才能和梦想。
就像手指头,还有五个长短不一的,可是家长却在忙着修剪,让手指更长,如果哪天手指头断了,你要怎么办?
孩子不是家长的工具:
伊夏在老师的帮助下,渐渐开朗、自信起来,并拿起画笔,继续绘画。在画画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做自己难,接受平凡更难
前两天,和一位曾经的美国金融精英,现在的职场教练Lily聊天,说到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她说了一段话,让我内心好像一下子打开了一扇门,又多了几分澄净。
她说当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平凡的一个人时,很多东西就会放下了。在这个基础上,保持平常心,再去发展,去开拓,其实更会有新的收获。她这么说,一定有自己深刻的感触,放弃优渥的金融行业收入,光环,转来做职场教练,为他人解疑答惑,做引导,这其中一定有深刻的领悟。
对于孩子也是,尤其是有了老二后,看到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却有截然不同的两个孩子,她再也不焦虑了。父母能起到的作用很小,战胜不了强大的基因。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创造环境,让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去找到自己。
每个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就像电影中的伊夏一样,不真实面对,不让他成为自己,他就会以破坏性的方式,摧残自己。
伊夏父亲,从影片背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成功的中产人士,对孩子期望很高。他一直不理解孩子,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只看到他的顽劣、差的学习成绩。
直到无意中看到孩子刻意拼读的一幕,泪洒眼眶。那么简单的单词、句子对孩子来说,却是需要更多的努力练习。那一刻,他理解了。孩子不是他想的那样,他曾经误解、伤害了孩子。在这样的情绪下,甚至都没和孩子见面,就匆匆离开……
我们是不是也常这样呢?被社会裹挟,被周遭的一切带动,焦虑不安,不但迷失了自我,对孩子也是强行赋予自己的梦想。但是,平凡的普通人是大多数。不能接纳自己、没有一颗平常心,也不能客观地对待孩子。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相待,他们是散落到地球上的星星,家长或者教育,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们找到自我,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不管是耀眼还是绚烂,还是一瞬间的灿烂,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