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不是梦想,而是你。
是的,前天,大前天,大大前天…因为要适应你的作息,因为不理解你为什么在唯美星空夜歇斯底里地哭闹,我的情绪仿佛即将抵达正常值边缘,睡眠不足本身就会烦躁值飙升,再加上你开挂一样的无法捉摸和各种“今夜无眠”,我看着张着大嘴皱着眉头,使尽浑身解数哭喊的你,坐在床头发呆、泪水不禁流出眼角,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助感,我找不到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的情绪会以360度组合式变换挑战我的精神崩塌底线。
此时,一种极端负面情绪会带我走到更加阴暗的情绪阴霾。“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呢?”“以前不是活得很美好么”“下辈子再也不当女人了”…以跨越式逼迫问题把自己的情绪摧毁到死角,都没有可以绝处逢生的迹象。
可是,就在昨天,意识到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对情绪的认知从被动逃避转换到主动面对,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有瑕疵。
此刻,看着安然入睡的宝宝,虽然他的大脑神经元在以惊人的速度搭建链接中,但是目前他的情绪脑的发展速度远大于理智脑,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唯一可以告知母亲的方式就是哭,现在开始启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1、那我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是理解他每一种哭闹背后的意义,可能存在偏差,那就换一种猜测,直到每一种哭闹跟宝宝的需求对号入座以后,妈妈这个职业你才算拿到offer,这只是一个敲门砖,今后的路还有很远,你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适用于自己宝宝的成长模型。
2、知道他哭闹原由了你该怎么做呢?你之前的做法正确么?
满足他相应的需求,这个过程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有时候宝宝的需求跟妈妈的供给存在时差,比如半夜,宝宝饿醒,此时很可能成人处于深睡眠的状态;再比如新生婴儿会发生肠绞痛,很多会发生在深夜,哭闹,无法哄睡,无论怎样安抚都达不到理想状态,可能会持续两三个小时,我想很多为人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段,也会有跟宝宝发脾气的时刻吧,丢出一句“你闹什么闹,哭什么哭?”之类的反应,我以前就做得很糟糕,一个三十岁的人被一个新生婴儿的情绪牵着走,居然还掉眼泪OMG…
我想对于这么大的婴儿,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知他的需求,满足他的需求,如果暂时无法完全安抚,就抱着他,温柔地轻语,传递对他的爱,对他痛苦的感知,要知道婴儿的情绪也是受父母潜移默化影响的,这个过程知易行难,但全当从头开始成长自己,首先认识情绪,当坏情绪即将来临的时候产生认知,用理智脑控制情绪脑,对宝宝进行安抚。再思考自己的情绪,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呢?最后进行反思,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争取正确处理,不再让负面情绪发生。
一直认同孩子的性格是受父母、家庭影响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暴君,却又不去认识、自省、改变,那么就不要怪罪一个充满暴躁的孩童,其实,他就是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