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不教父之过
现在很多人都不屑于这句话,但这句话目前为止对很多父母双全的家庭来说对双亲的家庭还是绝对真理。
“父亲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更大的影响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一般会更加注意家里权力地位较高的人。即使父亲比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但父亲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看来是更加突出的,所以父亲仍然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心理学研究见备注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3岁以前,他并不能意识到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也感觉不到父亲多么重要。
我记得刚有孩子的时候,每天晚上孩子父亲也跟着一起起床喂奶之类的,但是孩子不用他抱,非要找妈妈,让他很失落。但不等于他就要放弃,反而让他更努力,因为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得越早越好。
3岁以后,孩子就跟父亲如胶似漆,哪怕只是坐在一个房间,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对于小孩儿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当然如果父亲能够允许他玩父亲的玩具,或者跟他一起玩,那种喜悦和幸福感对孩子来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在孩子6岁以后,父亲的话语和陪伴就举足轻重了。父亲的一句肯定,那对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相反,父亲的一句否定,那对孩子来说有可能是抹不掉的悲伤。父亲的陪伴、肯定越多,孩子的成绩就越容易提高得快;相反父亲批评、否定越多,孩子就越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14岁以后,男孩子就自觉探索男性的特征,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循循善诱,能够沟通,有品德有修养的父亲在身边做榜样,一切就顺利得多。这个阶段的女孩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父亲,这位男性,最值得信赖,最能给她安全。
我是在说母亲不重要吗?当然不是。母亲很重要,不仅生活起居需要母亲,母亲还可以教会孩子管理情绪和表达情感。但是父亲深入的往往是思想和性格,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他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父亲,他对父亲的所有了解都来自于母亲的朋友和他的祖父母。所有的人都说他的父亲很棒,很了不起。加上他小时候有祖父相伴左右,他坚信他可以像父亲一样伟大。
在这里,我希望用他的故事能够给单亲的母亲提个醒儿,不要说孩子父亲的坏话。因为母亲跟父亲起到的作用完全不同。两口子的矛盾不能连累孩子。
2. 相夫(妇)教子
这个词既提到了家长,又提到了孩子。也就是说在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双方的感受,相对公平公正。
“常被父母拒绝的孩子一般都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缺陷,不过,这并不代表父母的接纳可以给孩子带来特別的好处。”——心理学研究见备注
晚上爸爸叫孩子刷牙洗脸睡觉,孩子不想睡觉,扭头就跑到房间里,把房间的门关上并且锁上。爸爸叫门孩子不开,于是他找来钥匙,打开门,面目也变得狰狞,让人不敢直视。孩子吓得藏到了门后,不敢出来。在爸爸吼叫之前,妈妈就应该出场了。
妈妈需要先安抚住爸爸,“你先消消气”然后跟孩子说,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让你睡觉刷牙吗?孩子说知道,妈妈再问,你知道不这样做爸爸会很生气吗?孩子也说知道,接着再给孩子机会陈述自己的理由。
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是什么道理都不懂,只是他需要时间自己说服自己,需要试探父母的反应和限度,但并不等于他想在父母的威慑力下寻找存在感。
换句话说,其实家庭里有很多呐喊和彷徨都是可以避免的。和谐的氛围不是一个人能创造了的,每个人都要参与。
现代社会相夫教子,也可以写成“相妇教子”。也就是说在妈妈发脾气的时候,爸爸一定要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让生气的一方有时间吸氧,而且可以让另外一方趁机建立亲子关系,不可多得的机会。
讲个故事,我在简书《婚姻育儿》上看到的人家的故事。大概就是女儿做完作业就去玩手机了。妈妈给女儿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女儿有的地方没有做好,让她先别玩手机把作业改好。女儿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久了,刚刚玩一会儿就要又检查作业,于是没有听妈妈的话。妈妈当然很生气,要破口大骂。这个时候爸爸参与了。
爸爸先把妈妈赞扬一下,认真负责之类的,情绪稳住,再让女儿陈述不听话的理由,然后彼此发表意见之后,做了一个和事佬。不仅母亲不生气了,而且女儿也把作业改了。当然原文很精彩,我就是言简意赅的转述事情的始末。
这种策略对于那种父亲不经常参与教育的家庭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出场挽救一场战争的人可以被称作英雄。
但是很多父亲意识不到这个重要,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不参与或者偏向一方,那就会让另外一方非常委屈。
教育的底线是不彼此伤害,而不是变本加厉。
你可以说我这是古语新解,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这世代相传的古语,体会到家庭教育的秘密:
好的土壤未必长出栋梁之才,而栋梁之才必须长在好的土壤里。在家庭教育这件事里,和谐家庭就是好的土壤,父亲绝对不能缺席!
备注:本文的引言,摘自《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的心理学研究:《父亲比母亲更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by Ronald and Nancy Rohner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研究人员分析了1975至2010年间在全球18个国家进行过的36个调查,涉及近1,400名成年人和8,600名儿童,儿童年龄介乎9至18岁,成人年龄则从18到89岁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