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年带暑期实践,其实有很多感受:
一. 目的。
只有两周的实践,除去往返,其实只有十天左右,但是基地学校遍布各个省,学校的花费其实不少,学生的往返路费+学生的补贴,还有给基地学校的补贴等,那么目的是什么呢?
参与实践的都是大一大二的师范生,因为只有两周,而且都是在7月初,基地学校一般都是考试周,不会讲解新内容,有些学校为了保证进度,并不会让学生上台讲课,只是帮忙改改作业什么的.....
我开始的理解是让学了一年或者两年的学生,有一个切身的体验,寻找自己的不足,在后面的几年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可是大部分学生似乎只是当作一个任务完成......
二. 兵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不清楚出发之前学校是如何培训的,可能之前的基地学校对我们要求不严,我没明显感觉到各种问题,可是今年,在第一周我基本天天都在处理基地校长对我们的不满:不守纪律、在外住宿、穿着不当、玩手机等等。我也只能一再强调,可是有什么用呢?
比如,我刚在群里强调不能以洗澡为由请假出去,没过一会,就有一个学生说他实在不敢在公共浴室洗澡,请假去宾馆洗澡,我怎么办?拒绝,显得我不近人情;同意,刚刚强调过......后面怎么管理.....
还有些根本不吭声的,比如要求不能在外住宿,可是有学生不吭声就出去住了,还有不打招呼,没有到结束的时间提前走了(这个每年都会)......
三. 所谓文化考察,基本都变成了旅游。
可能是书院对于文化考察的报告要求不高,基本都是游记。感觉没有意义了!
-----------------------------------------
整体感觉,是不是改为选修课,让真正想去的学生去;去之前说明各个基地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受不了基地条件的学生就不要去;考察什么的可以做得更深刻一些!
感触:现在学生真的完全不能吃苦,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我们没苦硬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比如一晚上不能洗澡就是天大的事不可解决的事一样,基地学校的高中生三周放一次假,才能回家洗一次澡,人家怎么克服的)。看着有些带队老师因为条件不好在群里很矫情地各种“心疼”学生,可是基地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条件是比学校的高中生好多了,为什么人家能这么过,我们的学生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