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最早提出来永劫回归的观点,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这不说你的每一天都重复过去的一天,而是你的每一生都重复过去的一生。对的,假设人是有来生的,在这个大希望的前提下,尼采给出了最绝望的另一个设想。来生是许多人所期望的,但如果是一个与这一生别无二致的一生,还有多少人愿意投胎呢?这个设想有意义吗?是有的。虚无与存在是哲学永远无法避开的两条大河,否认人生的意义是诸多哲学家思考的起点,是否值得生活,很多人凭借理性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否定的声音至今呼喊的不够响亮,也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诸多在逻辑上不自洽的论点其形式本身就可以作为荒诞人生的框架,而许多逻辑上严丝合缝的结论却并不适合拿来指导现实中的自己。叔本华在豪华餐桌前呼吁自杀的情境就不免怡人为笑柄。作为给尼采的人生造成“重大伤害”的人,叔本华本人的唯意志主义哲学观点也是另外一种虚无主义,世界是一个作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而存在的,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者都不可否认的事实。没有人能够声称自己看到的世界比别人看到的更真实,即使对方是色盲,你也不能说你眼中的世界比对方看到的更接近客体的本来面目。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改造世界,我们必须把多数人用人类的眼睛的辨色能力所能看到的,用人的理性的思维能力所能想到的那些事物的差别给它们划分界限,建立学科去研究它们,以便了解它们的特性从而利用它们。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但是,人不是所有时候(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在大自然中更安全更有保障地生活。所有人都有追问过意义的阶段,多数人把别人的意义当成了意义,这些人的意义又成为影响别人意义的重要参考。另外一些人,对于他人提出的种种意义,却并不相信。这些人怀疑意义的真实性,并且认定按照他人的标准去生活并不能使自己获得快乐。每当他们否认一种意义后,可供他们选择的人生就少了一种,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他们否认了自己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渐渐失去了可以立足的地方。这也是精神活跃者一般来说离结束自身生命的距离更近一些的原因。诸多思想者对平庸生活的否定与平庸者对其他生活的否定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更多人注定拥有的是平庸的生活,他们的理性和感性都达不到去拥抱其他生活的高度,对于他们不理解的东西,要么批评,要么否定。而思考者对于平庸生活的否定则是因为他们太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那种生活永远不能为他带来真正的快乐,这种留给其他人的也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得分游戏,大家按照“意义”提供的标准去得分,以挣钱为标准,那便是越能挣钱的人在游戏里得分越高。这样举例有简化“意义”之嫌,任何一个单一的目标都不足以成为任何一个人人生的意义,人的追求是复杂而且多面的,有的时候自己尚且说不清。
意义丰富多彩,它是所有美好事物集合于脑中形成的幻想。但意义的丰富并不能让哲学家们放弃人生虚无的念头,这是因为在生命的尽头,死亡等待着所有人。死亡不仅否认了一个人一生的所有努力,告诉你你所做的一切都将归于虚无,而且完全抹杀了一个人的记忆和感受。没有记忆,一个人失去了他的过去,没有感受,一个人失去了他的未来。死亡默默地站在人类命运的道路上,就足以使许多眼光高远的人认清在这场由虚无开发的人类与死亡的竞技游戏中,人的种种努力的消极意义。将这种消极意义不断放大,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人生的无限重复,这无疑是对无意义的最佳的设想。放弃这个荒诞的假象能使人从虚无中解脱出来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提到了尼采的永劫回归思想,小说中男主角便是否认这种思想而用相反的思维形成了另一种虚无。因为相信人生只有一次,自身便像一个幽灵活在世界上,只活一次的恐惧足以让个体自身与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产生距离感。如果死亡对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影响至深,那么这个人将永远生活在一种介于生死之间的幽灵状态。对于其他人来说重要的事物,只要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些事物便不显得沉重,而是与自己有一段远远的距离。自身与外界的距离感又必然导致意义的丧失,导致自身的记忆对外界的冷漠,导致了另一种虚无。
不少的人能够体会永劫回归和只活一次是怎么回事,但是由这两种看法导致的两种虚无却鲜有人能够体会,这是因为体会这两种虚无需要持久而且有深度的思想。体会到这种虚无,余生都要与绝望做对抗。
肯定虚无,必然导致人的毁灭吗?必然导致人的无所作为吗?必然导致消极应对人生吗?思想观念上对虚无的肯定当然不会导致毁灭,生活方式对于虚无的肯定却不好回答。以虚无为信条生活似乎必然是消极的,这是因为一旦积极应对生活,心灵中某一部分肯定由激情代替了虚无,那就不是一种纯粹的虚无。
纯粹的虚无存在吗?
也即任何事物都不能导致一个人产生兴趣和激情,任何异性(或者同性)都不能点燃他心中爱情的火苗,任何事业都不值得他投入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任何活动都不足以使他感到心中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如果对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回答是否定的,那他的这种虚无就不是真正的虚无,而是通过自身能力的弱小来夸大虚无的强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永劫回归思想的尼采通过不断地寻找超人来对抗虚无,说出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信”的叔本华对于自己哲学在所处的时代不受关注耿耿于怀。。。。。。这些都说明了纯粹的虚无只能作为一种观念被信奉,却永远不能指导一个人,要他完全按照虚无主义需要他做的去生活。
纯粹的虚无不存在,这反过来就是拯救所有消极厌世要毁灭自身的人的一条新道路。也即,总有一些东西,你热爱的要死,之所以不去追求,反而否定它,不是因为你的虚无太强大,而是因为你的力量和勇气太弱小。很多人在面对热爱却又深觉不可及之事时,采取了错误地做法,即让自己的虚无膨胀,埋葬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当然是相反的,即强大自己的力量,埋葬自己的虚无。在永劫回归与只活一次两种情形所导致的终极虚无中,能够燃起渴盼之火的任何一点希望都无异于万能的天神之于将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