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爱玲结缘很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我初三的英语老师,她是个有着小资情怀却又有些傲娇的女人,在某次讲卷子时,她谈到王家卫的电影,张爱玲的小说,从此,那张网,就再也逃不脱了。
于是,就开始在网上找张爱玲的小说看,最先看的是她的《沉香屑 第一炉香》,记忆最深刻的是它的开头:寻出家中的青铜香炉,点一炉香,故事开讲。
当时年纪小,并不能看懂张爱玲小说的精妙之处,也就没有什么看下去的兴趣。再次看到她的小说,就是一年多后了,是那篇《红玫瑰与白玫瑰》,当男人得不到你时,红的是那颗心头的朱砂痣,白的是床前明月光;当男人得到你时,红的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是一粒饭粘子。
恰逢高中语文老师讲到张爱玲,自此,这个名字在我脑中就再也抹不去了。
我是不爱读书的,反正在高中以前我是不太爱读书的,都是母亲每个假期带我去一趟书店,挑几本书,有兴趣的我就翻一翻,觉得无聊的就“珍藏”在了书架上。但这次以后,我却破天荒的去书店买了本张爱玲的小说集,一本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标题的小说集。
语文老师说,在看她的小说时,可以注重看她的细节描写,她对颜色的运用,以衣服的颜色来暗示人物的性格、内心、命运。
张爱玲是爱用冷色调的,苍凉却不冰冷,她的冷是悲壮的,是浓烈的,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带有美的意境的。她的作品最先给我展示了人间的冷,也正因如此,我才能感受到人间的暖。
没有人敢说他多么了解张爱玲,多么了解她的作品,就如那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红楼梦》,谁又能说他完全懂了呢?
张爱玲的身世太复杂,太难懂,她的一生太坎坷,太苍凉。
她的一生就像她的小说一样,根本猜不到结局。
在看《半生缘》的时候,以为曼祯和世钧最后会在一起,他们却又一次次的误会,最终错过,再次相见,依旧是那个他(她),依旧是爱的,却不能在一起了。
在她的散文集《流言》中,她谈到了她的好朋友炎樱、她的姑姑、弟弟、母亲和父亲,还有那个后母。
后母,从来都是“恶毒”的代名词,譬如白雪公主的后母,童话中的情节在故事的叙述中不经意间就成了幼小孩童心中的阴影。
张爱玲的后母在张爱玲的笔下亦是如此,后母恶劣的行为,母爱长期的缺失,势必会对幼小的张爱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长大后,她的沉默寡言,她内心的封闭,与她悲凉的童年是分不开的。
父亲不大管家,整日流连于赌场戏院、风月场所,母亲一心想去西方的世界看看,在她四岁那年也离开了家,童年的孤寂和缺爱造就了她内向的性格,后来父母离异,后母和她的关系又比较恶劣,使得她更加孤僻、沉默。
几年后母亲游学归来,久失母爱的爱玲对母亲的眷恋越发深切,于是她鼓起了勇气,反抗了父亲,尽管历经,最终她还是成功的离开了家,投入了母亲的怀抱。
母亲学识丰富,修养良好,对张爱玲的教育也十分注重,不仅教导为人处世、化妆打扮,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气质,孤高而优雅。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张爱玲从小家学教育就十分完善,知书达礼是必须的,可母亲的作用是使东西方的高贵优雅的气质完美的在她身上融合,浑然天成,毫不突兀。
在日后的人生挫折中,她也没有低下过她高贵的头颅,面对让她低到尘埃里的胡兰成的背叛,她也只是潇洒的离开,没有半分纠缠,再到后来胡兰成受到通缉时,带着他的新欢四处流窜,张爱玲甚至还把自己的稿费寄给胡兰成,供他度日。正应了张爱玲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懂他的多情,所以宁愿为了他一次次地伤害自己的心。
张爱玲的魅力是无形的,在看她的作品时,会想了解她这个人,在看到她的照片时,会陷入她的时代。
她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老上海味道,她的童年几经辗转最后都回到了上海,她的照片一袭旗袍展现了浓郁的老上海风情,她引领了那个时期上海的风潮,她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独有的文化特色。
她曾说“出名要趁早”,她做到了,但如今像我们这般没有与她有相匹实力的人还是得多积淀,所以“学习也要趁早”。
她的辞世,犹如文坛上一颗闪亮的明星的坠落,但她的名字,依旧在一个又一个文学小青年的口中流传,她的故事依旧如星光般灿烂且隽永。
遇上张爱玲,走进的不只是那张网,更是文学的网。
2016.06.22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