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殡仪馆送别了一位年轻的朋友。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送别同龄人,还是人生的第一次。死亡离我们并不远,只是我们都不愿接受罢了。
他总是面带微笑,一身正气、帅气。那样的他,给人那种亲近、随和、积极向上、满满能量的感觉,谁也无法抗拒。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记得那时我刚负责团委工作,我们俩一起被市文明办、团市委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代言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因为竞争、因为压力,对网络、对社会常常是抱怨的。网上也总是充斥着各种谣言与非议。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我们没有特权,也从未搞过特权。
虽然我们同龄,但我从没想过——或许他也从未想过——一个正值壮年的他,才42岁,刚过了不惑之年,会被一种称为“癌症之王”的病魔缠上。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与病痛抗争,一直保持着乐观,始终告诉自己:要尽可能活下去,活得更久一点,毕竟还有太多想做却还没做的事。
看着告别厅里、广场上站满了人,许多熟悉的面孔都在。我忍不住想: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在追求什么?我说不清具体的答案。或许,只能留给后人评说。而今天这样的场面,或许正是对他生前价值最好、最真实的告慰。
我和他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热闹,甚至可以说有点社交恐惧。我不愿被别人过度关注,也不太想去过多介入别人的生活。我只想努力做好自己、过好自己。当然,若能遇到知心朋友,能畅快地聊上几句心里话,在我看来已是难得——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离去,让我想了很多,也陷入深深的哀思与疼痛。我们的人生,究竟该怎样活?我们在追求什么?又该追求什么?是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财富?还是生前一声吼、死后一片名?或许葬礼的确是一个人价值最直观、甚至最势利的体现——官够大、钱够多,来送行的人自然也多。可如果你只是个默默无名的普通人、一个平凡的工人或农民,你所能留下的,才是你真正给予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场葬礼,也再次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世界观:我们要努力陪伴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不与世界较劲,也不与他人纠缠。活得潇洒一点,善良一点,乐观一点,自信一点。别把遗憾带进余生,也别让余生留下遗憾。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听着孩子、老人、妻子的哭声,看着一个家庭失去了精神支柱——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残忍的。而我们,终究只是旁观者。
如果我们不能从他身上汲取一点经验、得到一点启示,那我们和普通动物,又有多大区别呢?
放眼整个宇宙,或是只看地球——人类不过是一种普通而微小的生命。我们只是这世间的碳水化合物,在宇宙的长河中,何其渺小,何其微弱。
有时候,人也很容易和自己较劲,做什么都想做得完美。何必呢?何必。我自认是个大气的人,从不愿与世界为敌,与他人为敌,与自己为敌。
和朋友聊到“眼前的幸福”,聊到幸福的具象化,我也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还是控制不住脾气——比如对孩子的耐心不够,对妻子的包容不足,或是自我要求太高、心中总有个声音让人无法真正“躺平”。可其实,早起有人喊爸爸,睡前有人聊聊天,周末一杯咖啡一本书,孩子写了一篇不错的作文,脸上的痘痘消了,睡一个安稳的午觉,给爱人拍几张好看的照片,听孩子弹一段音乐,看他们演一场节目……这些,都是幸福。我也在学着珍惜这些具体的、眼前的幸福。
我们并不能给这世界留下什么,也无需刻意留下什么。想起我曾读过的一本书,《我们无处安放的同情》。幸福是具体的,痛苦也是具体的。我们无法代替别人承受他们的悲剧、他们的伤心与绝望——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活在当下?而活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心态。我相信,经历过长时间病痛折磨的他,一定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与忠告,只是我们无缘听见。一定要牢记他临别赠言:请大家一定保重身体。
有来世吗?我不认为有,也不信。把精神养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身边的一切。不为金钱、名利、荣耀、情感或世事所困——能做到这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朋友,再见了。我不知道你的离开会在多少人心中留下痕迹,但在我心里,那种痛是真切的、无法比拟的。朋友,有时候,一切都是命。我们不被命所困,也不必非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我们不必觉得自己太强大——我们很渺小,很卑微,却依然可以活得很具体、很幸福、很潇洒。
若有风过,道声再见。
2025.9.30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