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入园难""看病贵"到"养老焦虑",从"就业压力"到"住房困难",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正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0%以上,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这些民生痛点,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所在。
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破解民生难题。解决民生问题贵在精准,重在实效。要建立"民情台账",实施"清单式管理",做到"群众点菜、政府配餐"。在教育领域,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城镇挤、农村弱"问题;在医疗方面,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在养老领域,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某省推行"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新增托育位2.3万个、养老床位1.5万张;某市开展"学区房"专项整治,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二、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民生保障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引入市场力量、运用数字技术来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进而推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模式。浙江省开发"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应用,实现48个高频民生事项“一键办理”;广东省建立"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让群众意愿直达决策层。这些创新做法启示我们,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民生格局。
三、夯实基础,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民生工作要做在日常、抓在经常。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新市民"住有所居。2024年初,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200万套,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正在织就一张越来越密的民生保障网,托举起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
当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