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一场劫难,
却像赴一场盛宴。
山高水险,不惧,
如梦如真,不悔!
我想要荡漾在天地间的,
自在随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它就像《诗经》,哀而不伤,浪漫得自然朴实;它也像李白的诗歌,以气象胜,感情充沛得排山倒海,一泻千里。
它是一首抒情赞美诗,赞美我们这个时代渐渐不屑、缺乏的初心、勇气、理想及天真;歌颂与这个崇尚厚黑学的社会格格不入的杀身成仁,重义守节。这部电影是有养分的,给身处于物欲横流时代的人一种反思,就像电影里所说:“从思索人生意义的羞耻感中解放出来”。
整个电影有四条线。1920年的吴岭澜,1930年的沈光耀,1960年的陈鹏、李想和王敏佳,以及现代的张果果。四条线齐头并进,其中又有联系。不仅是人物线索上的联系,也是精神内核上的继承。吴岭澜成为沈光耀的老师,沈光耀投笔从戎后,开飞机投下食物,让孤儿陈鹏得以果腹。李想支边,以自己的牺牲换来张果果父母的活着。
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最想让人快进的就是张果果部分。坐在电影院里忍不住想:真是可惜了一个好张震。电影院里出来,想得更多一点,发现四条线都在表达大时代浪潮裹挟下,个人从挣扎、迷茫到抗争和坚持,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有继承性的内核,把这四个部分黏连起来,才不至于支离破碎。
但就我个人的观影感受而言,这部片子还是有割裂感。吴岭澜那条线过于弱化,选文选理的抉择,只能勉强与大时代攀扯上几丝联系。张果果这部分笔墨重,但节奏变化不很分明,仔细想来似乎有一些可删减的余地。真正撑起重头戏的,是西南联大和60年代两部分。
最喜欢西南联大那段。这部五年前就制作完成的电影,现在放映,额外地起到一种时光隧道的作用。彼时的王力宏还不是现在这个为搞创作,不惜蓬头垢面的音乐才子。家庭环境优渥又是高材生,王力宏身上有种被岁月疼惜而滋长出的美好气质,堪比他在《色戒》里饰演的邝裕民。用网友的话说:“那是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让他来演富家子,是很贴合的。
我喜欢那时代的文气、骨气,那是无关乎生活清贫与否、出身寒微与否的尊贵守礼,那也是炮火纷飞仍不能撼动的诗意浪漫。比如沈光耀在接受母亲训导时,大林小林在窗前张望。老仆人上前,温厚有礼地说:“他们在说一点事情,谢谢。”微微欠身,寥寥两句,便把尊敬和婉拒表达出来。
又比如大雨倾盆,砸在铁皮屋顶,教室里响声欲隆。面对焦躁难安的学生,老师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便从容挥袍而坐。窗外是漫天漫地的大雨,河边披蓑戴笠的渔翁扯起长线,一条肥鱼便活泼乱跳在雨里。那一刻,感动得差点坠下泪来。
彼时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尚不知未来自己要经历哪些困苦艰难。但老师和渔翁,以他们面对突如其来事物的态度,告诉学生:风雨再大也可以不被侵扰,优雅从容。那真是人生极重要而珍贵的一课,它载入学生记忆里,载入黑纸白字的书页里,许多年后被搬上荧幕,以令人仰止的力量,感染又一批人。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抬着恐龙骨架跑飞机、锅炉上煮莲子汤等等,此类关于西南联大师生苦中作乐、弦歌不辍的故事,汪曾祺《人间草木》和齐邦媛《巨流河》里都有写。电影里仅表达出三分气象,看不过瘾的朋友可以去看书。《巨流河》对我个人的影响极大,几乎改变了我精神上的某一部分。
60年代部分,那段历史毋庸赘述。黄晓明令人刮目相看,相比于他塑造的霸道总裁角色,此类又憨又真的角色更符合他的气质。他演得轻松,不用端着、捏着,观众看得也轻松。章子怡在演戏上的天分和成就,同样也不需多赞美。唯有坐在医院走廊里炫耀相册那一段,抬头仰头间,泄露了几丝犀利。那是属于章子怡的好胜气,而不是王敏佳天真、讨喜的好胜气。
额外想提的是郑铮扮演的许师母,那真是60年代这部分故事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可恨之人,也是可怜之人。家暴丈夫,差点逼死王敏佳,皆因她深深地爱着那个男人。因爱,生嗔、生痴,生怨。
面对丈夫的婚后冷暴力,她既有恨也有不甘,但最终因为爱而不舍得放手。直到认为自己逼死王敏佳,看到这份爱酿下的恶果,才知道数十年来的感情,是多么疯狂、偏执、狭隘。饮鸩止渴,最终只能让自己绝望。所以,最后与许老师胡同里相遇,她再没表现出爱恨,只是幽凉的眼神在他面上划过,然后一步步坚定地、毫不眷恋地投井。
吴岭澜和张果果部分,暴露出影片结构上的瑕疵。一个过轻,一个过重,跟主旨联系得都有点勉强。作为清华建校一百周年献礼片,这部影片必须要表达出,曾作为无数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精神乌托邦的高校,它的精神是薪火相传的。说到这儿,也许就能理解做成四段的用意和不足之处。
奥斯卡·王尔德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2018年初,感谢《无问西东》给我一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