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去过德国,没有主动研究过德国的文学、音乐,所有对它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上普及或者灌输给大众的价值观,《父与子》被誉为是德国幽默的象征,所以看完之后觉得有些印证了普遍印象,一些还是有些新鲜。听说鲁斯·本尼迪克特就看看电影写出了《菊花与刀》,不敢向她致敬,但是忍不住想写两句,虽然不免有错误和偏颇的地方。
书中的作品多是生活中的琐事,幽默的同时保持克制。笑点与其说是笑话,不如说是童趣或者父子的童心;没有任何恶搞的成分,反而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比如烤了蛋糕忘加葡萄干,居然想出了用玩具枪射进去,玩的同时还美满了烘焙,让人不禁莞尔。
德国对书的痴迷带了近乎崇拜的程度。书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儿子看书忘了吃饭,父亲去找他,结果一转眼发现书好看,自己倒趴着看起来了。拿到一本好书之后,父与子手不释卷,结果煮水时放了茶叶,倒茶进了帽子,穿衣进了浴缸,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映象最深的还是两人流落到了荒岛上,衣食住行都是问题,但是看到一个海上漂流物,却一心期盼着是精神食粮,虽然捞上来的是一本电话号码,让你在笑完又不免精神一震。
德国的教育严格且家族感强烈。德国中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令人尊敬而且代表权威的。比如他甚至可以因为父亲犯错而打他的屁股。一幅作品中将家族从1590年到1845年的都一一罗列,带大家从中世纪跨入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从意大利风过渡到巴洛克再到洛可可;孩子淘气挨揍的时候,父亲发现裤子破了就先补起来,但是补好后,对不起,二话没说就接着打。
德国人理智克制但也是暴脾气。比如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小孩间发生冲突了各找各的父亲来,一开始两人讲道理,后来竟然大打出手,孩子倒是又一起玩去了。还有,对于不值得帮助的家伙也会不客气的动手,对于持枪的歹毒、挑衅的醉汉都不犯怵。饮酒、醉酒等也多处有所体现,所以我想他们在保持严谨的思考、克制的生活中,总是需要放松一下、宣泄一下,要不哪里来的浪漫诗歌和音乐呢。
书的开始也介绍了《父与子》作者埃·奥·卜劳恩的生平,他的境遇在书中时有体现,但是反而用乐观的态度去描绘一夜暴富后的生活,可谓笑中有泪;他对孩子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平实而深沉,《父与子》吸引我反复去看的原因也就是在这吧,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孩子。
总体来说,我认为书中体现出来的德国幽默是相对严肃的,会让人思考的,德国人对待问题是坚定和富有智慧的,感情也是深沉而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