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毛诗序诗解

《诗经》毛诗序诗解

题文诗:

关关雎鸠,后妃之德,至德至教,至教风清,

诗风之始,教风天下,风清气正,以正夫妇,

用之乡人,行之邦国,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不足,手舞足蹈.因情发声,声比成文,

比文为音,治世情真,心平气正,音安以乐,

政通人和;乱世情假,音怨以怒,政乖国乱;

亡国之世,音哀以思.真诗至正,至正情真,

至真真挚,诗正得失,撼动天地,感鬼泣神.

先王真情,以经夫妇,诗成孝敬,敦厚人伦,

以美教化,移风易俗.诗有六义,曰风雅颂, 

曰赋比兴.上风化下,下讽刺上,主文谲谏,

言者无罪,闻者以戒,名之曰风.及王道衰,

礼废教失,异政殊俗,变风变雅,邪伪虚情,

始由作矣.国之史官,明得失迹,伤人伦废,

哀刑政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

怀其旧俗.风发乎情,至情真性,真情知止,

止乎礼义,先王恩泽,一国之事,一人之本,

谓之曰风;天下之事,形四方风,谓之曰雅,

至雅至正,至正至政,王政所由,至治之始.

政有大小,小雅大雅.曰之颂者,拟盛德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是谓四始,诗之至情.

诗情至适,真情所至,达性畅情,传情递义.

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都曾立于学官,而毛诗则为古文,仅限于民间传授。三家都有序,亡佚已久,现仅存《韩诗外传》,毛诗序至今尤存。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就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南北朝时梁萧统编辑《文选》时收录此篇,就称其为《毛诗序》。至于《毛诗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经学家郑玄说“大序”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则为子夏、毛公所作,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则认为是后汉卫宏所作。一般认为,《毛诗序》成于汉代学者之手,体现了先秦至两汉儒家诗论思想。

正文

【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

[1]《关睢》,《诗.国风.周南》第一篇也是《诗》首篇的篇名。后妃,天子之妻。后妃之德也,旧说以为《关睢》写后妃之事,指周文王妃太姒。风之始也,“风”指《诗》三百篇中的十五国风。这句是说《关睢》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始,首。

[2]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风”读去声,同“讽”,指含蓄、委婉地暗示或劝告,有教化的意思。正,纠正。“正夫妇”,有端正夫妇之道或使夫妇之道走向正轨的意思。[3]故用之乡人焉,据《周礼》,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用之乡人”指乡大夫用《关睢》诗教其民。根据《仪礼》,周代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睢》诗合乐。用之邦国焉。“邦”与“国”同义,这里指诸侯国。“用之邦国”指天子诸侯以《关睢》诗教其臣。根据《仪礼》周代诸侯国行燕礼饮宴其臣及宾客时也以《关睢》诗合乐。风,风也,教也;教,教化,即教育、感化。风以动之,动,感动。教以化之。化,感化。 [4]诗者,志之所之也,志,志意、怀抱,即思想感情。“所之”,所往、所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即“心”。“形”,表现。[5]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言之不足”,指感情过于强烈,语言的表达不足以充分表现感情。“嗟叹”,咨嗟叹息即感叹。“嗟叹之”,即通过咨嗟叹息来表达情感。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长。“永歌”,引声长歌。这句是说如果咨嗟叹息仍不足以表现情感就要引吭高歌来表达情感。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1]情发于声,“发”,表现。“情发于声”,指情感通过歌唱表现出来。声成文谓之音。“声成文”,指由声音高低、长短等构成的不同音调。“文”,由宫、商、角、徵、羽五声交织而成的曲调谓之“文”。治世之音安以乐,“治世”,天下太平的时代,与“乱世”相对应。“安以乐”,指音乐曲调的安详、和乐。其政和;“政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和谐。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乖”,乖戾、反常,不和谐。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莫近”,莫过。“以”,用。“是”,指诗歌。“经”,原义是恒常不变的正道,这里用作动词。“经夫妇”,指使夫妇之道进入正常、走上正轨。[2],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成”,形成。厚人伦,“厚”,敦厚,使„„厚。美教化,“美”,赞美。移风俗。“移”,转移,改变。 

【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1]: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3]。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4],而变风变雅作矣[5]。 

 

【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 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1]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达方法。风是产生于各诸侯国的地方诗歌即民歌,《诗》有十五国风;雅,是产生于周王朝中央地区的诗歌,《诗》有“大雅”、“小雅”;颂,是祭祀、赞美神灵和祖先的诗歌,《诗》有“周颂”、“商颂”、“鲁颂”等。[2]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两句的“风”均读去声,同“讽”。“化”,教育、感化,即教化。“剌”,讽刺、批评。[3]主文而谲谏,“主文”,即以“文”为主的意思,这里的“文”指不用直陈而用比喻的表达方法。“谲谏”,含蓄、委婉地批评、劝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4]至于王道衰,“王道”,儒家所推崇的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之道。礼义废,“礼义”,这里侧重指“礼”即“礼制”,指西周以来的一整套社会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政教失,“政教”,即政治、教化。国异政,这里的“政”侧重指政策、法令。[5]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指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由盛转衰,具体内容即上文的“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变雅”即由于政治、风俗的变化产生的诗歌。一般认为,《诗》中《邶风》以下的十三国风为“变风”,“大雅”中《民劳》篇以下、“小雅”中《六月》以下的诗为“变雅”。“作”,兴起、出现。

【原文】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1]。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2]。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3];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4]。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5]。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6]。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7]。是谓“四始”,诗之至也[5]。 

【译文】(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 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1]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国史,周王室的史官。古代史官分左右,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据汉代经学家说,《诗》三百篇都是由周王官史官采集并配乐、令乐官歌之。“得失之迹”,即政治教化兴衰成败的具体表现。伤人伦之废,“伤”,感伤。“人伦”,指由礼制所规定的社会各等级之间的行为规范。后来,儒家以“人伦”指“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哀刑政之苛,“刑政”,刑法和政令。“苛”,严酷。吟咏情性,“吟咏”,吟诵、咏唱,即表现、表达。“情性”,即思想感情。以风其上,“上”,指当政者。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达”,通达、通晓,明白。“事变”,即前文所说的“得失之迹”。“怀其旧俗”,指对过去“治世”政教风俗的怀念、向往。[2]故变风发乎情,“发乎情”,指“变风”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止乎礼义。“止”,停止,不越过。“礼义”,指由礼制所规定的人际关系、等级关系准则。发乎情,民之性也;“性”,人的本性。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泽”,恩泽。这里是说“变风”虽然表达人们对社会政治、风俗变乱、衰微的不满之情但又能不违背“礼义”,这是由于“先王”长期以来政治教化培养了人们良善的品性。[3]是以一国之事,“一国之事”,即一个诸侯国之内的事。系一人之本,“一人”,指作诗者。谓之风;这句话是说,风诗虽然都是表达作诗者一人之事,一人的思想感情,但是却反映了一个诸侯国的政治状况、民情风俗。[4]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古代的“天下”指整个国家。但这里所说的“天下之事”主要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域内的事。周王朝有自己直接统辖的区域,称“王畿”,古代认为这个区域的政治风俗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即“形四方之风”。[5]雅者,正也,“正”,与“政”通。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王政”,天子之政。“废兴”,兴衰成败。“所由”,原因。[6]政有小大,“政有小大”,小政,指诸侯国之政,大政,指周天子之政。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7]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美”,赞美,称颂。“盛德”,伟大的德行。“形容”,这里有“形象”、具体表现的意思。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成功”,指政治教化的功绩。“告于神明”,“神明”,指天地神灵和祖先神灵。“告于神明”,即向天地神灵和祖先报告。《诗》的“颂”诗大都用于宗教祭祀。是谓四始,关于“四始”,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风、大雅、小雅、颂。诗之至也。“诗之至”,诗的极至。 

  然则[1],《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2]。南[3],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4]。《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5]。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衷]窈窕、思贤才

[6],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译文】《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

  【注释】

  [1]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这是古代表示承上启下一个常用之词,无实义。

  [2]周公:姓姬(jī)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于鲁,为鲁国的始祖,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和平定有关叛乱,有制礼作乐、文治武略之功,为孔子所称赞。

  [3] 南:《周南》、《召南》之“南”,代指《周南》、《召南》。

  [4]召公:姓姬名奭(shì),封于燕,为燕国的始祖,周武王即位时与太公、周公、召公、毕公等一起辅佐武王,《召南·甘棠》这首诗就是写召公的。

  [5] 正始:端正其初始。 王化:王业风化或王者教化。

  [6] 哀:即“衷”的误写,《毛诗正义》说“衷谓中心恕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一个人生活在另一个城市的文集,突发奇想,这个文集写到什么时候我才能脱单???如果写到我去了另一个天堂,那我真的...
    小猴子0209阅读 1,209评论 0 2
  • 时代的发展趋势外形占了优势,各行业中录取外形占据加大。 明星光环现如今一部电视剧的剧情可以简化,但...
    杨平的阅读 1,196评论 0 0
  • 作者 姜苏 6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裴在同大家拉水返回的路上,又诗性大发,自言...
    姜苏阅读 1,228评论 0 0
  • 我们隔壁村有一家卖豆腐的,他做的豆腐是这个镇上最好吃的。也是卖的最好的。听说储存黄豆他用了两个仓库。前几年给儿子女...
    百合莫莫阅读 3,110评论 0 2
  • 我原本是一个小县城非编制内银行职员,今年四十岁。几年前,我和前夫离婚了。接下来,因为银行内部的改革,我失去了...
    黄希儿阅读 3,526评论 1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