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自我,获得重生力量

生活中有孩子,就是对某个玩偶或块毛毯情有独钟、爱不离手。

有人明明高学历和有很强工作能力,却宅家做巨婴,做啃老族。

……

这些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心理呢?答案都藏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面向大众普及心理知识,通俗易懂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通过案例诠释,无障碍地读懂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和心理现象。

本书由著名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师——施琪嘉教授,结合十几年神经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多年人格障碍病人的治疗研究,将30堂深度的成长课程编著成书。

翻阅此书有种中医“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的感觉。针对人的5大需求、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教我们发现内在小孩、照顾和疗愈内在小孩,找回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翻阅施教授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开启探寻、发现、疗愈的心理之门吧。

一、看见,找回缺失的情感需要。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内心就住着一个小孩,他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大,相反,永远住在角落里长不大。

施教授提到:孩子越小的时候,父母就得尽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等孩子逐渐长大,他就会形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去应对外界的变化。而相反,那些从小没被满足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孩子,就可能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种是内在小孩没安全感的孩子,外在表现特别容易激怒,哭泣、生病、出疹子,黏人和不可爱等。

另一种是内在小孩特别安静,看似乖巧,其实是自我保护,不愿意与外界有接触,不愿意跟人有眼神接触,不愿意做一些自我的探索,性格孤僻。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深以为然。


因职业的缘故,每届学生中都有书中所述的孩子。

今年所带班级,有两个孩子,每天抱着他们的小毛毯,不与同伴玩。不与任何人说话,自言自语。每天哭闹次数很多。

还有2个孩子,非常胆小、拘谨。一到户外就十分紧张地拉着老师的手或衣角,从不敢独自走独木桥、攀爬网架或跨栏,需要不断地鼓励和一旁保护,他们才敢尝试。甚至连动画片《小猪佩奇》猪爸爸骑车摔进草丛,被蜜蜂追类似有点危险的场景,都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4位孩子就是内在小孩受到严重创伤的典型表现。毛毯是获得安全感的过渡性客体。心理学上把这种依赖某种物体的现象,叫过渡现象。哭闹是因内在“环境母亲”还未形成,新环境里的人和事物,是引发他们内心恐慌不安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只能每天不停地用语言和动作安抚,向他们释放爱和温暖的感觉,慢慢地他们的心理需求获得了满足,适应了新的环境母亲。

二、疗愈,开启幸福的基础。

作为社会人,从出生就开始经历创伤。心理需要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就会获得强大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否则,在面对很多人、很多事时,就会不断地否定自己、自卑,焦虑、委屈,人际关系会因缺乏共情能力导致紧张,羞耻等等。

有个同事常把“家有余粮,心不慌”挂在嘴边!特别热衷于各种吃吃吃,各种东西囤囤囤,买买买打扮自己。

这源于她家中兄弟姐妹9人,小时候日子很穷苦,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工作后,仍时常感到强烈的物质匮乏感和危机感。

疗愈这种“内心匮乏感”危机感,就需要找对合适的环境孵化无处安放的心理需求。所以,买买买、吃吃吃成了同事寻求心理寄托的心理孵化环境,以此获得疗愈创伤的力量。

当然,人都有去苦得乐的本能。除了从物质方面获得疗愈的力量,还会不断地向寻找懂我、理解我的人。在与对方互相投射和映照出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然后再找合适的环境孵化来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寻找的自我认同是超越人际关系的。

这种认同就是“大我”认同,很多人会通过哲学、信仰或冥想中,获得大我认同,听见自我的内心召唤,获得心灵的和平、温暖的感觉,从此开启幸福的生活。

三、改变,重塑健康生活。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内在小孩健康,生活才能健康、幸福。反之则不然。

而重塑健康生活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学习,主动去建立新的关系,依靠滋养功能的关系成功孵化出良好的关系网,提高对内在小孩、对内在世界的识别能力。

疗愈自己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这才是最大的“疗愈”,就能消除“我不好”“我不行”“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重塑曾经摧毁的价值信念。

只要通过疗愈内在小孩,获得内在平和、温暖的力量,才能重塑健康的生活。否则,力量不足,就处理不好现实里的一切事物,处理不好负面情绪和人际关系,深陷在繁杂无尽的烦恼,困惑、迷茫中。

鸡蛋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外打破是压力。

想要活动改变现状的力量,首先要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按摩、足疗等被动活动,或是打坐、冥想等主动活动,锻炼身体,探索身体,发现自己、对话自己。

把目光投放在自己身上,学会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注重内在体验。通过自我对话与自然连接。过分在意身外之物、地位和现实状况,是无法获得从内向外打破的力量的。

当然,可以向生活中的智者学习智慧和哲理,也可以通过自省体悟获得内在力量。还可以是某一学科或感兴趣的领域中获得。

总之,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