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的话题吹进了乡村,也再次点燃了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催生热情。继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北天门推出“天花板”级补贴政策后,国家层面的育儿补贴制度正式登场。这政策究竟是为缓解育儿压力,还是为撬动生育意愿?具体效果与深层缘由暂且不论,单说它对普通大众的影响,便有许多细碎的感触。
就老家而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并未彻底消散,再加上“孩子多了遇事有商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村里的生育率不算低。独生子女家庭寥寥无几,大多是两三个孩子——两男、一男一女、两男一女、两女一男都常见,个别家庭是两个女儿,四个孩子的也有,五个及以上的就少见了。所以,有没有育儿补贴,对这里的生育情况似乎影响不大。
就我个人而言,女儿刚过三岁,我全职带娃也一年多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女儿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小工资”,但生二胎的念头,我始终没有动摇过——依然为零。
结婚后,关于生不生孩子也曾纠结过。最终决定生一个,一来不想成为高龄产妇,二来也期待体验全身心去爱一个小生命的过程,当然,当时想逃离窒息的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因素。
生娃对无人帮衬的双职工家庭来说,处处是挑战。最直接的就是“谁来带娃”?第一次当父母,缺经验、少帮手,最后只能是一方辞职,我便是那个选择全职带娃的人。
全职带娃的日子五味杂陈,但人类幼崽的可爱终究是治愈的。当妈是甜蜜的负担,这份体验很好,但一次就够了。人生除了做妈妈,还有太多事想去做,太多新鲜体验想去尝试。
育儿补贴确实缓解了一些家庭经济压力,但要说能彻底改变什么,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为养娃从来不止是花钱那么简单,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时间、精力投入,那些不够完善的托育服务、高昂的教育成本,还有生娃后可能面临的职场压力……每一项,都可能成为拦住生育脚步的绊脚石。
为生活奔波的人,各有各的难言之隐。生或不生,都是经过百般掂量的选择。感谢国家的政策支持,但也请体谅每份处境的不同——切莫轻易催生,让每个人都能从容决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