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由八月长安的《你好,旧时光》改拍的电视剧,第一集,文理分科。周周怀着自己的梦想,终于战胜了现实的裹挟,寄居舅舅家的敏感和教导主任给的压力,选择了文科,选择去做武侠小说里的大侠,简简单单,我行我素,去做她喜欢的事……
作为当年被评为最好的青春共鸣文本的《你好,旧时光》,自然有其动人之处。小说我没看,但电视剧,至少第一集,确确实实引起了我的共鸣。抛开一群无聊的在那嚷着要看耿耿余淮的弹幕,抛开偶尔抖动的镜头,周周的各种彷徨与动摇,都让我想到了三年前的自己。当然啦,我不是周周,不是那种让老师苦苦挽留的学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但是,迷惘与彷徨,是如出一辙的,并且,不只是周周,耿耿,还有我们,当年的或者现在的面临分科的高中生。
我们的分科来的如洪水猛兽,一点都不可爱。刚开学两个月左右,连同学的名字我都还不能准确的叫出来,就要分科了。没有成绩的参考,只有一腔孤勇,满目迷茫,以及所谓的对自我的认知。现在想来还是很反感这么快的分班,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老师想的那样,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谓的优劣势,难道不知道学科中还有难易点的区别吗?所谓的兴趣,山区的孩子,大山都没出过,什么都不清楚,你让他兴趣什么?
我是一个学习上慢热而情感上感性的人,文理分科的时候,我在学习上的任督二脉还是紧紧关闭,所以一直学的很懵。那时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杂志,小说什么的。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我想去读文科;可恰好那时又正与班上同学玩的热闹,不想离开,就很纠结。当时父母不在身旁,曾经的老师同学哪儿我不敢去问,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建议只会是让我读理科。茫茫天地间,似乎只有一两个同样想读文科的同学互相理解。急切需要更多理解与支持的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人就是当时的班主任,我认为他会安慰我,告诉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告诉我一班永远有我。可是没有,虽然他对我读文科一点不反对,但只是因为他怕我拉低他们班的重点率……
现实就他妈是这样,大人的世界永远纯粹的多,只有利益的思考,对感情理性对待。但是,也是这样,坚定了我学文的选择。后来每一次,当我忍不住的时候,他的一脸认真下的猝不及防的对我的伤害,会让我告诉我自己,男儿当自强。我不再想着去依靠,很多时候,很多事我不会,但我宁愿自己慢慢琢磨,也不愿麻烦别人(当然这也不是好习惯,会降低个人效率,适当的询问既有效率,又不惹人烦)。我学会了我帮人,我不求人帮。因为我能理解的人,往往只是自己;琢磨不透其他人,求人帮忙这事,往往就会吃闭门羹。
后来啊,很多人说我倔,很多人说我好,但很少的人知道,我也会无助彷徨。我成了他们眼中无所畏惧,快意人生,放荡不羁,书生意气的人(此处纯属意淫)。后来啊,我仍然和一班的很多人保持联系,因为我知道学生和老师不一样,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复杂的生物。后来啊,见到原来的班主任,我还是会叫他,会笑,因为我想他知道,我过得挺好。后来高考,我的成绩没能拥抱到我的梦想,但我仍然来到了一所重点大学。后来啊,我好像慢慢变好,可是还是怀恋旧时光。
ps:当时分科时还有一个很复杂的想法,就是高考考到重点以后把录取通知书甩到原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脸上。现在想来,真是小孩子的想法。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衷吧,他很现实,因为他必须考虑现实,而当时的我还没到需要考虑现实的年龄。所以,也谢谢他,让我成长了起来;不过,我讨厌这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