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云南是一种病,不去治不好。
(文章5300字,阅读大概需要15分钟)
-
从云南回来两个多月了,一直想写篇云南印象的文章,但始终找不到感觉。这种印象好像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在跟我捉迷藏,一会儿探出头来,想跑过去抓住他,却又不见了踪影。如此多次,也就无可奈何暂且放在了一边。时间久了,就成来心病,好在最近找到来一些眉目,可以开始了。
-
在沿海人的眼里,云南是个神秘的地方。彩云之南,就是天边。何况云南还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呢?如果不是卖羊肉串卖拉面的跑过来打扰我们的生活,很多人一辈子都可能见不到少数民族。网上说,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感觉云南人天天在开民族大会,天天开party,又唱歌又跳舞,肯定开心的不行。我常常想,那么开心他们可有时间吃饭啊?
云南的风景和别的地方也不一样,别的地方就是山山水水,所谓的风景就是大家没有见过。云南的风景给人一种想象,感觉有很多美丽的姑娘在召唤,这不叫风景叫风情。其他的风景是让你去看去欣赏,云南的风景是让你留下来,好多好多人说到了大理就不想走了,而这恰恰我一直想去不敢去的原因,上有老下有小的万一不想回来咋办呢?据说丽江可能会有艳遇,更让人怦然心动但也有犯罪感。年纪大到丽江真不合适,要来也要早点来。西双版纳更被描绘成世外桃源,陶渊明先生如果再世也会搬家,说不定我和陶先生还会做邻居,弄一张合影我也能流芳百世了。总之,云南很神秘,莫名奇妙的神秘。
-
2019年元旦,我来到了昆明。与其说来看风景,不如说被这种神秘力量吸引而来。
昆明城不大不小,天气不冷不热,人不少好像也不多。滇池水也不是那么清澈,道路不那么通畅但比北京好比我们家乡差。要从城市看云南印象是徒劳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到剧院看杨丽萍的情景剧《云南印象》。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感知能力,我还是决定临走前的那天晚上再去看,看看我看到的云南和杨丽萍的云南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直接就把杨丽萍的那一碗大餐吃完,似乎有一种不劳而获的负罪感。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乃至英明。用跑一个马拉松的方式转了半圈滇池,然后看看地图,如果绕一圈跑到出发的地方大概一百公里,也并非不能完成。这个想法留到未来去做,你看我刚刚到来就又有了再次来的理由。没有来云南之前,就知道我会来好几次,至于会不会留下来,好像这个我说了不算,不是没有可能也不是有可能,也是一种神秘。
到昆明去民族村的人我觉得很可惜,都到了这个地方了,你还去看样品,亏不亏呀?就好像相亲已经坐到人家对面,你还去看照片,这叫什么事儿?当然没有时间的短期旅游也就算了,看样品总比不看好。云南我有一个好朋友,还有一个亲戚。好朋友是土生土长的云南本地山里人,他打工的时候我们是同事,关系一直相当好,经常邀请我到云南来。本家亲戚找了一个云南老婆,还是苗家姑娘,最近这两年在云南发展事业,强烈要求我去参观。
-
云南的山多水多,多到我们平原人不敢想象。山多水多的地方如果穷,常被人描述成穷山恶水,但云南不是这样子。朋友带到山里去转了一圈,我发现了很多的商机,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说云南穷,绝不是因为云南没有资源,而是云南人没有把资源变现。我们去转悠的几座山,到处都是被抛弃的南瓜数量巨大,我怦然心动建议朋友在这里建一个南瓜粉加工厂,把这些丢弃南瓜加工成南瓜粉,老百姓多了收益还能赚个金山何乐而不为呢?云南的山都不算高,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物产极其丰富,丰富到随意丢弃的地步,一声叹息。云南的水果就不用说了,云南人不吃饭都吃不完,不但品种多数量多质量还好。说实话,我们家乡吃水果有点吃不起的感觉,真的是越来越贵了,几块钱一斤的水果已经很少了,动不动就十几块几十块。前几天在中南城超市,草莓搞特价销售25块钱一斤,反正我是没有舍得。这哪里是水果,已经变成了保健品,弄不好,快成奢侈品了。这又让我想到了云南便宜的水果,想吃就吃,没有负担。就冲这一点,来这里生活,也值得。
亲戚直接把我带到了丈母娘家里,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传统的苗寨。苗族人很热情,这种热情是真诚的,甚至是有负担的。现在的苗寨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都是漂亮的砖瓦建筑楼房,家家户户基本都是电灯电话宽带齐全,汽车摩托车是标配,如果不是远处几处没落的苗寨老房子和中老年妇女身上裙子头巾,我会错误的认为是到了山间休闲别墅区,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天然的环境之美,美的没法言语。如果没有疾病的恐惧,我似乎愿意待在这美丽的地方一辈子(也可能因为寂寞返回城市)。问题当然有一些,比如说卫生状况还是很糟糕,就不详细描述了。吃的东西也很不习惯,他们非常隆重的做了一盘大菜,我也搞不清楚是什么,老实说无法下咽。原计划要去看看哈尼族的独特的建筑,因故没有去成,非常可惜。
-
如果你认为我去云南就这样走马观花,那你是小看我了。我是带着脑袋和一颗心来的,大脑一直在思考,也很用心去感受。云南为什么是这样的云南?这里出现的一切都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和逻辑?这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要做的。真正的印象描述从这里开始,上面的内容只能算是个序。
要说云南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丽的风景召唤,不是漂亮的姑娘吸引,不是风情的诱惑,而是茶马古道的历史。一片小小的茶叶为什么能够创造那么巨大的辉煌,形成那么浓重的历史?这个问题深深的吸引了我。翻遍了百度,也没有能够找到令我信服的答案。曾经看过电视茶马古道,但和我需要的答案没有关系,那是一个故事,不是这个历史的解释。也努力寻找过百度以外的解答,都不能让我满意。答案,或许只有我自己去寻找了。这么说并不是说我的历史水准高或者要求高,追寻这样的历史,哪怕是一无所获,这个过程都是值得的。其实在我来昆明的火车上就有了收获,坐在对面的就是一茶马古道的后人,这位女士的爷爷就曾是马帮的人。交流有点措手不及,茶马古道马帮的后代就坐在我的对面,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虽然有了一些交流但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来得及问——没有想起来问,事实上关于茶马古道的历史挖掘我压根儿都没有准备开始,甚至原计划下一次来云南才开始。现在想起来虽然遗憾,但她讲述的内容还是帮我揭开了一角神秘的面纱——比如说马帮是怎么组队的?这是一个很小的技术问题,微不足道的问题。我对茶马古道的追问,是系统问题。
-
茶马古道的系统问题有三个,非系统问题有一堆。系统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茶叶?第二个为什么是云南的茶叶?第三个为什么是普洱茶?
按照火车偶遇茶马古道后人女士的说法,是因为西藏的冬天全部是雪,没有绿色植物人体缺少维生素就会得坏血病,喝茶可以补充维生素。维生素的发现是19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也就是说,维生素的发现仅仅才100多年,藏区人民在上千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不能接受。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是今天的人给古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罢了。另外喝茶就能够补充维生素了吗?虽然茶里面有点维生素的成分,干燥和高温会把大部分维生素破坏掉,茶叶当中溶于水的维生素非常有限,喝茶达不到补充人体维生素的程度,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在弄清楚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茶叶?茶叶为什么能够成为需要,乃至成为必需品这个问题上,耗费了我好多天的时间大量查找。就像我不能接受维生素的解释,也不能接受咖啡因的解释。古人显然对茶叶的成分一无所知,茶叶提神的功能非常的牵强,最多只能作为第二功能,算是人们大量喝茶以后慢慢发现的功能,强化了茶叶的需求。事实上即使是喝茶非常普遍的现在,有几个人是因为提神需要喝茶的呢?如果一种茶叶没有足够的或独特的香味儿,即便再提神又有几个人会喝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关于这个问题,我写了一篇文章,推荐阅读1:《茶叶的前世今生》。基本上说清楚了茶叶为什么被需求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茶叶的前世今生》解决了为什么是茶叶,但没有解决为什么是云南茶叶?更没能解释为什么是普洱茶?后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在云南的历史里面。历史隐藏着很多的真相,弄清真相需要智慧的眼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茶马古道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好的现象。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当中,有无数动人的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是真相,这个课题留到下次来完成。
-
茶马古道最令我震撼的,是那些马帮的汉子们,他们从普洱出来以后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是什么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去做这种用生命交换的生意。他们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困难大到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惧的?
现实中最直接的困难是极其艰难的道路,很多地方说是路其实没有路。即使有路,一次小小的塌方就可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更不要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这样的事情即使是在今天也经常发生,现代工程技术可以用短短十天半个月时间把道路疏通。在古时候,根本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路能够通,条件限制也许就永远不能通。最倒霉的时候回头路都没有了,找不到出路,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的情况对马帮的汉子们来说,不说是家常便饭,起码也是经常遇到。找路,怎么找?没有地图,两眼一片黑。语言不通,有人你都没办法问。孤立无援,无助,无力,他们能走出来都是奇迹,每一次回去都是奇迹。
随时可能被伤害。最初茶马古道上有无数不同的部落、地区乃至国家。强人的地盘,土匪的地盘,国家的地盘,这些地方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吗?任何一方力量都可以轻松置马帮于死地。马帮队伍通常仅有40人,即便是每个人都带武器打仗,战斗力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小股土匪都对付不了。要说土匪和强人突然间良心发现放过了他们,放过一次两次有可能,放过几百年,为什么?我曾想象他们可能有一种政治背书,比如政府给开个介绍信什么的。这个目前还无法验证但也觉得很牵强,首先政府是不是愿意背书,其次政府的背书别人能不能认可?茶马古道所经历的地区历经几百上千年,不要说云南地方的小政府,即便是当时的中央大政府也是翻来覆去换了好几回了。没有统一的社会结构框架,想背书别人不认可也是白搭。起码,这不是关键原因。
一趟交易,需要长达一年的长途跋涉,对身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况且营养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最低程度保证不挨饿就不错了。可以想象,忍饥挨饿,饥寒交迫,经常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是常态。这样的生活状态,身体再好也会垮掉。生病了怎么办,这可是个大麻烦。不要说在几百年前没有现代医药,即便是现在,处理起来都是极为的麻烦和棘手,真的要是死了可能还好点,他们会认命。这半死不活的最麻烦,怎么办?
马帮人出发一次长达一年,这一年当中气候的变化巨大,从云南的热带地区,到拉萨附近的高原高寒地区,巨大的温差,马帮怎么解决防寒问题的?人或许可以多穿衣服解决,马批是如何保温的呢?马不怕严寒?高寒地区马料怎么来?到了交易市场马交换,如何能保证公平,当地人不欺负他们吗?……这些东西都是我关心的,也是我不能理解的,也是我无法想象的……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进行跨国长途贸易,中间的艰难险阻风险程度之大是平原人不能感受和理解的,需要脑补。
据说茶马古道中间断过多次,最终是什么的力量来恢复了生气让古道得以延续,估计弄清楚可能要写一本书,暂且作罢。
-
另一个问题是云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民族是怎么产生的。
网上资料说明是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镇压云南人民的反抗,调过去很多其它的民族和汉人。我查不到更多的相关资料,直觉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的原因。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可能又需要一个长篇大论。你看,云南就是一个处处有故事的地方。
我有一个不同的解释,云贵地区大部分区域都是山,适合聚居的都是一块块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让不同的居住区之间天然独立,彼此几乎没有沟通,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模式,包括饮食、文化社会管理等。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就是独立社会,没有达到成为一个国家条件之前,就是民族。因为山区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力量也进不来,文明变迁对山区影响也不大,甚至于国家更替对这里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主要是平原地区征伐手段在这里异常艰难不起作用,加上每一个区域的范围也不够大,财富价值和征服成本不对等,即便是征服下来管理难度也太大。等等原因吧,部落众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就这样得以历史性的保留,形成了众多民族。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合理,是不是符合历史真实,还要花费时间去考证,有时间再说。
-
记得初中的历史书上说,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开远、禄丰腊玛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证明从猿到人的进化曾经在这里展开,这和现代历史研究的结果相差很大。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DNA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13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7个。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15-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女人的后代。尽管“夏娃”不是当时惟一活着的女性,然而她却是惟一一个将血脉延续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地球上70亿人,甚至有可能来自于同一个母亲。这个结果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也是目前为止最可靠的。
10.推荐阅读2:
【云南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这些神秘国度,令人惊叹!】
【关于“茶马古道”,你了解多少?】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