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是著名的鬼才导演希区柯克的作品,虽然已经过了快80年,但是仍然不可否认这是精神分析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的主线是女主彼特森帮助患有失忆症并且假冒爱德华大夫的男主约翰找回记忆的过程。
电影中多次提到了一个词---犯罪情结,是爱德华先生的一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在女主为她的一位来访者治疗室提到过。女主想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消除来访者的犯罪情结。来访者认为他杀害了他的父亲,但事实并非如此,错误的想法控制了他,让他出现了幻觉。在这个地方,彼特森说了一句话:“人们往往对他们并没有做过的事情有负罪感 ,这通常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小孩经常想象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某个他不喜欢的人身上,但当这些事情真正发生在那个人身上时,小孩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犯罪情节就会伴随着他成长,但这些罪行只是小孩的一个噩梦。”这句话其实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暗示了为什么约翰坚定地认为是自己杀了爱德华大夫,因为在他的童年真的发生了一场意外,他意外的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而这份愧疚就成了他的犯罪情节,也伴随了他成长,成为了他人格的一部分。
两人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对方,彼特森的内心十分纠结,她是一位科学家,理智总是主导着她的生活,当她无法控制自己爱上约翰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十分不安的,她跟约翰表白也并没有经过深思熟,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电影中有一幕非常有意思,一扇一扇的门被打开了,门在梦境分析中有性的含义,这里我理解为彼特森的本我,她的超我控制着她的欲望,让她抑制住自己对约翰的感觉,而门被打开,意味着她的本我战胜了超我,从这一刻起,她变得不再理智,再也不像她原来的自己。当约翰一次又一次的抵抗和拒绝进行心理治疗,一遍又一遍的认为自己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时,彼特森都毫无保留的,无条件的相信他,其实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不是杀人凶手,但彼特森还是一直推着他,寻找所谓的真相。而当他的导师问她为什么时,她竟然说,她不可能对一个坏人,一个杀人犯有这种感觉;她不可能为一个恶魔感到痛苦。我当时认为女主可能有一些疯狂,一个医生,却和她的病人一样的不理智。我觉得这可能是希区柯克的反讽吧,精神分析过于注重理智,把人当做机器一样去分析,不在乎人内心的感受,而彼特森后期则抛弃了精神分析师应有的理性,完全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信自己的直觉。
彼特森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要对约翰进行心理分析,但是约翰显得非常的抗拒,不配合,心理治疗中,治疗对象的配合度非常重要,如果不配合,治疗便进行不下去。彼特森的导师艾利克斯对约翰说:人们通常不想了解关于他们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实会让他们生病,但试图遗忘才是真正的病因。接下来艾利克斯对约翰进行了梦境分析。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说过,梦境是现实的反映,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中的场景一般能在现实场景中找到依据。梦境,也是一个人最潜在欲望的浮出形式,它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潜意识,以及他想要隐藏的东西。梦境会把这些东西杂乱无章的显示出来,就像无序的拼图 ,精神分析师则要观察这些拼图,并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次释梦让约翰找到了他所恐惧的事----滑雪的轨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会害怕白色衣服上的黑色条纹和白色餐布上的痕迹感到不安和害怕,因为爱德华大夫就是在滑雪场出的意外。梦中的事物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事物,例如斜坡对应现实中的山谷,络腮胡的男人是爱德华大夫,21俱乐部则是他之前去过的一家餐厅。
后来,约翰恢复了记忆,他想起了儿时的意外,这是困扰他一生的回忆,正是这件事,造成了他的犯罪情结,产生了防御机制,这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使自我免受焦虑的自我保护方法。约翰将这些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让自己不再感到痛苦和焦虑。之前的抵抗与回避正是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