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抑郁症患者走了
新春伊始,万物生长,一切都充满希望。可是在昨天,惊闻一个亲戚因抑郁症自杀了。
老公不停念叨着:“有什么事这么想不开呢?他事业好,家庭好,女儿也出息,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抑郁症像魔鬼,盯上了越来越多的人。
据说全球有3.4亿人得了抑郁症,中国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这是官方资料,没统计进去或没确诊的更多。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后以自杀作为他们的归宿。
一旦染上抑郁症,他们生活在一片虚无中,痛苦,悲伤,烦躁,绝望时时侵袭他们,在我们眼中的一件小事,却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说亲戚这次没评上副局,想不开,因此在新年的第三天,一个人驱车到山里,吊死在山路上。大家都唏嘘不已:评不上就评不上,都五十几岁的人了,还要这些虚名浮利干嘛?
可是在一个抑郁症患者眼里,这是外界对他的否定和蔑视,他们过度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一点一滴的小事,最后引发成天塌地陷的灾难。
我们大多数人不了解抑郁症,我也是亲戚的这一死,去搜索了抑郁症的相关资料。很多产后患上抑郁症的,被认为矫情,作,“哪个女人不是这样过来的?就你事儿多。”
一代巨星张国荣,在2003年4月1日,在高楼一跃而死,消息震惊了所有人。据说二十多年的时光里,他深受抑郁症的摧残,内心深陷在虚无和痛苦中。
他在自传里写道:“记得早几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叙旧,他们总问我为什么不开心,脸上总见不到欢颜。我想,我可能患上了抑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作家海明威,也饱受抑郁的痛苦,他在《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正是他矛盾心态的写照:他快要被摧垮了,还在苦苦支撑。
他一边写作,一边鼓励自己,但忧郁之网将他紧紧缠住,最终在六十岁时,把猎枪含在嘴里,饮弹身亡。
还有爱因斯坦,牛顿,林肯,戴安娜,罗斯福,达尔文等等,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都被抑郁症这个病毒残害着,抑郁症成为世界上头号心理杀手。
一旦染上抑郁症,患者往往与以往判若两人,原本谈笑风生之人,现在沉默寡言,原来有条不紊的,现在变得恍惚和健忘。人们对精神上的疾病,总是讳疾忌医,选择隐瞒,否定,自欺,他们过着人前快乐人后崩溃的生活,以致很多人在抑郁的幽途上越走越远,最后只剩下自我毁灭这条路。就像我这位亲戚据说已患病十余年,大家却都蒙在鼓里。
在一个读书群里,聊起抑郁症,居然有很多患过抑郁症或是正在抑郁中。
有的说,在产后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想寻死。
有的说,严重的时候,觉得每天生活在黑暗之中,生无可恋。
有的说,和老公争吵后,留下一个人看着空荡荡的家,就想从楼上一跃而下。
抑郁,其实离我们很近。
他们或借助物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或通过心理医生沟通,得到疏通。但这些方法只能得到暂时的控制,医治抑郁症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多运动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通过修行来调心。
心是万物之灵,身体是心的附属,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相信生活会好起来的。就像一个姐妹说的,每天自嗨一下,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的。
《走出忧郁》的作者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个三次饱受重度抑郁症痛苦的患者,他在书中写道:忧郁也许是人类无可逃避的恶魔,但爱,智慧和意志力的伟大力量,可帮你走出绝望之域。
爱,是幽暗生活里的一束光,愿我们对抑郁症多些了解,然后对在抑郁长夜里行走,恐慌不知所措,甚至不被理解的人多些关注和关爱。
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科学巨星陨落,又是“抑郁症”
今天在回北京的路上读到了一则令我震惊的消息,美国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教授已于12月1日,上个星期六“意外去世”。“意外去世”一词来自于他的家属讣告,斯坦福大学校友有关于他跳楼自杀的传言,当地警方也认为是自杀,据称已经结案。2017年,张首晟这个名字才刚刚被大部分国人所熟知,因为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天使粒子”——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杨振宁认为他将是下一个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意外离世,无疑是一个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巨大损失。
他自杀的直接原因极可能是抑郁症。很多人可能不认为抑郁是一种病,但事实上它真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回发展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疾病杀手。据媒体报道,抑郁症的终生发病率,达到了10%-15%,自杀率达到了15%。而在中国,每年抑郁症自杀的人数,达到了30万,这一数据应该还是很不完整的,毕竟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自杀事件可能被人误解,或者尽管死者确因抑郁症而死有时也会被认为是矫情,是作死。
很多明星都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比如张国荣,陈百强,还有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因为我的一个侄子喜欢,所以我得以认识),当然还有没有真的自杀,却变成斗士的崔永元,都是被抑郁症折磨的人。
我妻子在生完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常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经常半夜醒来,胡思乱想无法成眠。后来,每当我出差时间长了,她都会变得歇斯底里,很多时候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大发脾气,寻死觅活,事后又觉得自己小题大做,不断自责,请我原谅。后来我知道了,这就是一种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亲人或朋友,请留意了,他们真的很痛苦。
曾有专家表示:要强的人、敏锐的人,多愁善感的人、追求完美的人,过分正直的人、谨慎的人,过分善良的人,多疑的人挑剔的人,心胸狭隘的人、爱钻牛角尖的人,患得患失的、消极的人,固执的人、自我的人,都是抑郁症的易发人群。
我总结一下,就是过分强调“真善美”的人都容易得抑郁症。
如此这样,尽管我们拥有天纵之才,拥有至高地位,终究慧极必伤。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才华,没有地位,我们本来就生活拮据,但是仍有越来越多的重担不断压来,让人无法喘息,觉得世界都不再有意义,悲观消沉,变得敏感而多疑,抑郁症的魔鬼也会随之而来。
其实,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人性也并不完美,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不能太过叫真,太过善良,太过完美。
最后,愿生者珍重,逝者安息。
物理学家张首晟去世,媒体大肆报道名人抑郁事件的背后,是普通的抑郁症患者,正在悄悄死去。
美国时间12月1日,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弟子张首晟去世,终年55岁。
其家属声明表示,张首晟去世前曾和抑郁症作斗争。
回溯这哀切的2018年,前有霍金,李敖,桃乐丝,后有单田芳,金庸,李咏......
一代文坛耄宿,一代科学巨擘,一代艺术泰斗,他们带走的,是一整片江湖和光阴,是一整个不朽时代。
2018终近尾声,窗外的冷雨淅沥得分外哀凄。而随着张首晟的陨落,这一年的悲伤挽歌,无奈又续接了音弦。
“抑郁症”不是“天才病”
翻开张首晟的生平史,人们一定会惊叹于他的优异和成就。“张振宁弟子”“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种子选手”......都是闪耀在他头顶的璀璨光环。
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在万人瞩目的光鲜背后隐匿着由痛苦和绝望浇筑而成的“抑郁梦魇”。“抑郁症”——这个“天才病”再一次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不难发现,随着“抑郁症”曝光度的逐年增加,公众、媒体对抑郁症也愈发关注重视。同为抑郁患者,对此自然深感欣慰。
但是,被媒体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抑郁患者,往往都是有一定知名度、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名人志士,由于广大群众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自然而然会把“抑郁”和“才能”划上等号。
就像人们在谈到“自闭症”时,脑中迸出的词语往往是“天才儿童”“画画奇才”一样。殊不知,事实上,大部分的自闭症患者智商偏低,生活难以自理,所谓的“天才儿童”完全是凤毛麟角。
只是由于“自闭天才”的媒体报道价值更高,也更吸引人眼球,才会被大肆宣传报道,久而久之,公众就会对“自闭症”的认识产生偏差。
同理,被外界称为“天才病”的抑郁症,也遭受了这样尴尬的命运,外界对“抑郁症”的理解,也正经历着与“幸存者偏差”相反的误解,我称之为“逝世者偏差”。
大多数抑郁患者,正在悄悄死去
一场灾难里,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这叫做“幸存者偏差”。
顾名思义,“逝世者偏差”就是:抑郁症被众人提及,大多是由于名人明星的自杀,很少能涉及普通死亡者的资讯,因此,人们容易把“抑郁”和“优秀”“出色”联系起来。
此外,在病院里,为了给患者以慰藉,帮助患者重塑信心,亲属朋友也会说:“你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你太优秀了。”
然而,优秀,优秀的人,优秀的患者,这些褒义词都只是抑郁群体里的冰山一角,抑郁症里的最大基数人群,其实就藏匿于千千万的普通人当中,正是我们这些庸碌平凡、柴米油盐的芸芸众生。
同样,因抑郁自杀的病人里,普通人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无法占据报纸版面,新闻头条,他们的死亡,悄无声息,波澜不惊。
是的,大多数抑郁患者,正在悄悄死去。
因为绝大多数的抑郁患者,并没有外界传颂的那么“高大上”,而是如同蝼蚁一般微渺,是大千世界里的沧海一粟。他们头顶没有闪耀的追光,眼前没有拥簇着鲜花,身边没有环绕着掌声,身后也没有数以万计的追随者;他们不在顶级的实验室,不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不在居功至伟的功名册,他们就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间,在烟熏火燎的厨房中,在充满烟火气的餐桌旁,在川流不息的大马路上。
我要说一句大家普遍忽略的事实,那就是,绝大多数的抑郁患者,和我一样,就是个毫不起眼,努力活着的普通人。
我们一如这人世间的每一个泛泛之辈,追寻幸福,崇尚美好,不是什么天才,没有过分聪明,也没有什么卓著的功勋,有着自己的虚荣和骄傲,有着自己的脾气和爱好,也有厌恶和痛恨的东西,我们也渴望着与众不同,但最后,依旧满足于自己的平庸。
我们不像名人明星那样遥不可及,相反的,我们就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可能是兢兢业业的公司职员,可能是安静沉默的收发室老人,也可能看似无忧无虑的同班同学。
我们就在生活里的角角落落,普通又艰难地存活。
抑郁没有指向性
绝大多数的抑郁患者,都是普通人。——我觉得只有真正认同和理解了这一点,大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才能被拉回现实和正轨。
这样,在旁人鼓起勇气告诉你“我得了抑郁症”,你才不会“以才取人”,说一句“哎呀,抑郁症这病,都是天才得的,你这么蠢,不可能抑郁的啦!”
这样,大众才会明白,抑郁症这个病,其实是没有指向性的。它就跟发烧感冒一样,一个人天资聪颖也好,资质平庸也好;满腹经纶也好,不学无术也好;寡言少语也好,滔滔不绝也好;出类拔萃也好,泯然众人也好,在朋友圈里呼朋引伴也好,茕茕独立也好......一个人的任何一个特质,都不能成为判断他是否抑郁的指标。
因为抑郁症这个东西,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它唯一能指向的一点,就是每一个患者,都不快乐。
所以不要用所谓的标准去臆断任何一个抑郁患者,更不要以“才华”为指标,去否定别人的抑郁可能;不要说“你怎么怎么样”,你不可能是抑郁症。
——这就和“你这么漂亮,怎么可能感冒呢?”是同样的,是毫无逻辑可言的。
请允许我再说一遍,请不要过度利用“优秀”修饰“抑郁症”,不要美化“抑郁”(也不要美化“自闭”,过度炒作“自闭天才”),擅自给“抑郁症”贴上美好的标签。
抑郁就是痛苦,而抑郁的主体,就是承受着痛苦的,如恒河沙数的普通人。
悼念张首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