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唐 / 郑谷 / 淮上与友人别
大唐晚期,自李商隐、杜牧双星辉映之后,国家每况愈下行将就木,诗家大才也渐渐凋零,而诗人郑谷,无疑是那灰暗天空为数不多的星星之一。这又是一个顶着光环出生的天才,父亲也算小有名气的诗人,而郑谷更是五六岁就能作诗,七岁时大学士司空图看过他的诗作大为惊奇,赞誉他以后“当为一代风骚主”。
可惜,他还是逃不出那个魔咒——天才不善考试,十多岁便参加考试的郑谷,一直考了十六年都没考中,就在等待第十七次考试的时候,另一个屡考不中的秀才黄巢领兵打破长安,郑谷逃亡西蜀,光复长安七年之后,郑谷才终于考中进士,却没有官职可补,只能又等了五年,直到45岁才授了个九品县尉的小官。
好不容易走上仕途的郑谷却只做了十年官,从县尉到右拾遗到都官郎中,官运道也还算可以,可惜,大唐已经走到了尽头,权臣朱全忠(后梁皇帝朱温)烧毁长安,逼迫朝廷迁都洛阳,郑谷心灰意冷,不愿同行,辞官归隐后,在家乡宜春建仰山书堂读书避世,并称“芳林十哲”。
这是一首写的极美的离别诗,这是不是送别,而是真正各奔东西的离别,分别本就是伤感的,更何况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但凡心怀天下的人,都是忧心忡忡,所以,再来读这首诗的时候,隐约能感受到作者伤怀于家国天下的落寞和无奈。
这也是典型的景语开头的作品,扬子江边,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杨花飘飘洒洒,本是踏青赏春的好景致,下一句却急转直下,想悬河落瀑一般,这纷纷扬扬的飘落的杨花,却愁煞渡江之人,是怪这杨花么?当然不是,是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作者未言明,却一切已在不言中,这连续的三个杨(扬)字,本是犯了绝句重字的忌讳,可此时读来,却凸显了作者的情绪,这也是老文我一直提倡的莫以格律害意境。
长亭惜别,这是古人送别的礼数,亭中置酒,对坐把盏,一诉别情,对饮三杯,各道珍重,当然,善诗词者,互赠诗词留念,善乐曲者,吹弹一曲送别,此时的亭中,便是郑谷与友人,只是,这次没有谁送谁别,因为都要出发,都是送的那个,也都是走的那个。
郑谷善诗,友人善乐,于是,酒过三巡,友人横笛吹奏了一曲,笛声呜咽,给本就忧郁的气氛更增添了几分伤感,而郑谷也铺纸研墨,写下这首绝句,从此,君向潇湘我向秦,各奔东西,天各一方,何时再见,已是无期,生逢乱世,生离很可能便是死别,绝妙之处就在于,未着一字,而伤心落寞的情感却像洪水决堤一般汹涌而来,让读的人也心有戚戚。
这样一个独树一帜又别开生面的结尾,简直是神来之笔。看似直白平叙,实际上整首诗经过层层铺垫道此时的最高峰却偏偏就在这一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句子里,而且,这戛然而止,也好似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到开船时不得不狠下心决然转身各自上船一般,让人心里很难受煞是难受!这便是诗词的至高境界——于无声处听惊雷!
——撰文——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