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这个故事很容易明白:不先理解他人,容易导致误解。可惜道理虽然简单,却常常容易犯错。
比如《阿甘正传》片头,阿甘对一个女孩说:那双鞋子一定很舒适,穿这样的鞋子可以走上一整天,我希望我能有一双这样的鞋子。结果女孩回答:其实我的脚很痛。
这大概就是常出现的逻辑:我们都知道要先理解他人,但又常常做不到先理解他人,却喜欢先吐为快。如果要问为什么,常常会回答:道理我都懂,但就是……
其实这件事挺可怕的。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竟然问都没问,就直接给出了药方……
所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会说:先诊断,再开方。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提到:真正意义上的 “沟通达人 ”,其目的并非改变他人的思想 ,而是理解他人 。
所以,理解他人,一定有极大作用。但到底有什么用?这就要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先理解他人。
首先,对他人而言,不被理解,容易带来伤害。
道理很简单:不诊断就开方,谁知道这葫芦里装的是啥药?更重要的,在于这伤害一旦形成,它就真的形成了。弥补伤害是需要耗费多倍精力与资源的苦差,甚至可能终究弥补不了。就像下面这个著名的故事一样: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虽然钉子都拔下来了,可是树桩上满是被钉子钉过的痕迹,这种已经造成的伤害不是那么容易就平复的。你应该也知道了过去你经常发脾气对你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带来的伤害是多么的深了。”
其次,人都有被理解的需求。
这个道理大家都有体会,谁不希望被理解、被接受呢?不严谨地想象一下:原始社会里,更被理解的人当然更被接受,也就更能生存、繁衍。所以,被理解这个需求,简直与生俱来。
说得更专业些,可以借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下图)。你看,仅仅被理解这一项,就能全面促进几乎所有层次需求被更好地满足。
所以,《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提到: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真正在意对方 ,理解对方 ,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 ,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所以,《人性的弱点》中有句话:如果你看完全书,只记得要常常换位思考,那就值了。
所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而对自己,也非常重要。要知道有多重要,得先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么,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两类:
一类是非正式沟通,如生活闲聊——增进感情、娱乐消遣(或打发时间)、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锻炼沟通能力等。
另一类是正式沟通,如工作中沟通——高效交流、顺畅地解决问题(包括帮助他人);如果可以,尽量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此处不表),如辩论、主持、演讲、专门找他人问题的场合等等。
看看这些目的,就能知道理解他人,简直是必须,而且这个道理简直不言而喻。
而在所有的沟通中,还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探索未知,获得新知。他人,正是最值得探索的对象。
脱口秀主持人拉里 ·金曾经说过 : “每天早晨我都会想到 ,今天我所说的任何内容都不会让我增长知识 ,因此 ,要想吸取很多知识 ,就要去倾听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句话: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但是,我们似乎总还是做不到,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的: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为什么做不到呢?这就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被理解”的需求——正因为被理解是一个强烈的需求,所以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被理解。而且以人不愿意延迟享乐的特性,我们就总是希望自己先被理解,于是我们总难以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人。
但结果会如何?可以想象:因为他人没有被满足,于是他人也不愿理解我们——结局总是杯具。就像你刚好失恋,找一个人倾诉,其实只需要对方的理解罢了。而对方却总在帮你找解决方法,尽管出于好心,但你难免感到没被理解的失落,日后也难免会觉得那人不够好。反而倾听、拥抱,才是此时更好的方式。
但是反过来,如果他人先被理解,他也更愿意理解我们,于是更容易皆大欢喜——他人的需求被满足、也不容易被伤害,我们也更容易实现自己在沟通中的目标。这简直就是酸爽的双爽嘛!
其实,仔细想想:把妹、写作、把握市场方向、判定历史趋势等等,都需要先理解他人,对吧?
所以,先理解他人,是可以作为原则般的恐怖存在。
当然,本质上,理解他人仍然是理解自己,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之前提的知己知彼解己。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