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颗小草》:为了买到那双白鞋,我闯入了原始森林

每次走在路上,用心观察,常常能看到许多长在缝隙里的小植物。

每次看到它们,都是小小的,有时甚至长满了每个能伸出的小缝隙,一点位置都舍不得浪费。

小草们如同初见世界的小孩,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根本不知道生存的艰难与这世间的险恶。

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四季分明。这种气候对小草最大的考验之一,应该就是每年7—9月的台风了。

小草们不知道的是,抗过了台风天,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待它。

对小草来说,这注定是一段走不远的旅程,因为只要它们再大一点,就可能被踩到,或者因为妨碍行人走路,而被当作杂草清除了 。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杨章艳的《我是一颗小草》,是作者的自传,记录了作者像小草一样顽强的前半生。

书中记录了许许多多成长的小故事,读起来兴味盎然。

1、饥寒交迫的童年

作者杨章艳成长于四川与云南交界的一个小山村,虽然那里山清水秀,但是气候条件却十分恶劣。

村民们辛勤劳作,却常常因为一场暴雨或一场冰雹,导致颗粒无收。

饥饿和寒冷成为了压在许多人身上的两座大山,其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幼小的杨章艳实在是太饿了,但是她不敢和父母说想吃东西,怕被父亲责骂。

有一次,父母和姐姐们出去干农活,她留下来煮猪食,她偷偷拿了一个鸡蛋放到猪食里一起煮。

没想到还没煮好,她父亲突然回来了,原来父亲是回来帮忙喂猪的。

作者怕被父亲发现她偷煮鸡蛋,心里紧张得不行。

还好,她父亲喂猪时没有发现她的鸡蛋,但是那个鸡蛋却连同猪食一起被倒到了猪槽里。

等作者父亲出了门,她再去找那个鸡蛋的时候,发现鸡蛋已经被弄破了。

但是饥肠辘辘的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直接拿起鸡蛋把被弄脏的部分弄掉,然后吃了下去。

还有一次是作者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她偶然看到学校的水沟里,有一个被扔掉的包子。

从未吃过包子的她,第一反应竟然是想去捡来吃,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她没有去捡这个包子。

但是这个包子却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回忆里,以至于她长大以后,对包子依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执念。

除了饥饿外,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寒冷了。下雪天没有厚衣服穿,只能忍受着刀割般的寒冷。手上长满了冻疮,又痛又痒,常常抓的溃烂。

饥饿与寒冷带来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许多上初中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长时间的饥饿与寒冷,只能辍学。

因为种种困境,作者说初中那几年是熬过来的,多次萌生退学的想法,有两次差点中断学业。

2、面对人生挑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我是一颗小草》一书的作者是80后,开始读序言的时候,提到了经历许多磨难,我在想能有多苦?

直到读到后面的章节,让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经历的苦难,和作者比起来,好像已经微不足道了。

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有的人选择把情绪发泄在了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让自己和亲近的人都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比如作者的父亲,他自小出生于大地主家庭,从小家境优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家道中落,作者父亲从有钱人家的孩子,变成了身无分文、艰难度日的农民,落差之大,让他无法承受。

他对发生在自己以及家人身上的一切,心有不甘,甚至出现了精神问题。那种对命运的无力感,让他变得脾气暴躁,妻子和孩子们就成了他的出气筒。

而作者的母亲,同样出生于地主家庭,是同龄人中少有的读书人,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地主家庭的身份却给她的生活带去无尽的痛苦。

作者的母亲一共生育了七个子女,面对命运的作弄,在几次抗争和逃离失败后,作者的母亲选择默默忍受这一切。

忍受丈夫的暴脾气,忍受贫穷,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身上,希望她能靠读书,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

而作者自己选择了另一种,与父母完全不同的方式。作者从小就展现出了斗争精神,想要的东西,自己也会极力争取。

书中提到,在读小学的时候,作者很想要一双白鞋,但是家里根本拿不出钱给她买。

所以,她就自己想办法,在知道姐姐们曾经靠卖竹笋干赚钱后,她不顾家人的阻挠,冒雨跑到离家几里地的原始森林去挖竹笋,那里常常有野兽蛇虫出没。

在寂静又危险的原始森林,一边是恐惧,一边是渴望,渴望终究战胜了恐惧。就这样,作者进入原始森林采了好几次竹笋后,她终于买到了她心心念念的白鞋。

还有一次,是8岁多的时候卖折耳根,这次她爬到了险峻的峭壁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买到了自己很想要的那串扎头发的珠子。

从小到大,面对生存的种种困境,她顽强抗争,努力争取,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而现在,她依然走在这条抗争的路上。

3、不同时代面临不同的挑战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讲到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现在的孩子们,物质条件上比以前的年代好了许多,基本不愁吃穿,为什么反而看起来十分脆弱?

以前的孩子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物质条件匮乏,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好像很少听说哪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或许可以让我们窥见一点端倪。

现在的孩子,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更多的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比如现在的孩子更追求被尊重与被理解,又或者是留守儿童们期盼的父母们的陪伴。

每到节假日或者过年,常常能看到许多留守儿童,哭得撕心裂肺,他们的小手紧紧地攥住准备离家父母,希望父母可以留下来再多陪伴他们几天。

而父母们常常看起来痛苦又无奈,在他们旁边必然还有一个人,想把孩子的小手从父母身上拉开,然后拉住孩子们拼命想追上父母的脚步。

留守儿童的这种愿望常常是无法实现的,他们最后一般只能妥协,然后在思念中等待父母下一次归来。

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总想着能吃饱穿暖就好了。但是现在温饱的问题解决了,又有了新的问题,好像总是不能圆满。

4、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却依然选择往前走。

在广东,台风来临前,受“空调外机”效应影响,天气异常炎热。

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缝隙里储存的水也快耗尽了,小草感觉快要被晒干了,它的身体渐渐瘫软,叶片也失去了光泽。

慢慢的,台风临近了,刚开始是小小的风,小草那小小的身躯被吹得左右摇摆。

渐渐的,台风中心越来越近,风越来越大,小草好像要被连根拔起了,可是它那早已深入缝隙的小小的根,却不会轻易屈服,牢牢地抓住了。

随后,雨水渐渐落下,越来越多,水滴肆意的拍打着小草,它好像要被打倒在地了,叶片已经触达地面,这次,好像真的有点撑不住了。

下了一整天的雨,到了第二天,雨终于慢慢变小了,小草又慢慢直起腰,雨水顺着叶片,沿着茎干,流到了它生长的缝隙里。

原来它要趁这个时候,多屯点水。

雨终于停了,雨水冲刷掉了小草身上的灰尘,此刻的它一尘不染,嫩绿嫩绿的,好像能掐出水来,叶片上残留的小水滴像一粒粒小珍珠。

小草就这样,日复一日,过着属于它的每一天。

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有一句话:“勇敢不是毫不恐惧。勇敢的意思是,一个人尽管心怀恐惧,但仍然能克服恐惧向前走去。”

作者杨章艳把自己形容成小草,它或许长不成参天大树,也无法像花儿一般绚丽夺目,却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那一抹小小的绿,装点着世界的每一个小角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