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是人们祭奠已故亲人的日子,节日的来历与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计杀害太子申生,申生走投无路,被迫自行了断。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免受迫害,与几个亲信流亡国外。流亡期间,重耳受尽屈辱,身边的亲信也大部分退走。在一处渺无人烟的荒地,重耳又累又饿,再也无力行动。仅剩的几位亲信找遍了方圆几里也找不到一点吃的。就在大家万分绝望的时候,介子推独自走到僻静处,忍痛割了自己的一块腿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重耳渐渐恢复了过来,当重耳发现是介子推用自己的肉让自己恢复的时候,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继位以后,重耳重重赏赐了当年陪伴自己的几位亲信,唯独忘了割肉烹汤的介子推。很多人都为介子推鸣不平,希望介子推可以找重耳讨要赏赐。然而,介子推一生清廉自尊,最讨厌那些争名夺利之人。于是,收拾好自己的行囊,携带者自己的母亲,隐居绵山。
重耳听说介子推隐居的消息后,为自己忘记当初的救命之恩感到羞愧莫及,于是亲自带人到绵山面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繁多,要在这里找两个人无疑是大海捞针。有人献计,放火烧山,欲以此逼出介子推。大火瞬间烧遍绵山,却迟迟不见到介子推的身影。大火熄灭后,重耳和他的随从才发现,介子推已死在一颗老柳树下,而介子推至死也不曾丢下背上的老母亲。重耳见状,痛哭流涕难以自持。装殓时,重耳在树洞中发现一片衣襟,衣襟上是介子推临死为重耳写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郑重的收下血书,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埋葬在老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为介子推建立了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食寒食。
下山时,重耳割下一段老柳树,回宫后做成木屐,每天望着它悲叹“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者平级之间的敬语,以此我们可以看出重耳后来对介子推的感情之深。
第二年,重耳带着随从到介山祭拜,欣喜的看到垂死的老柳树早已复苏眠醒,绿意莹莹。重耳看到老柳树,就跟看到介子推一样,感觉十分亲切。他敬重的走到老树前,珍爱的掐下一段细柳,编织成柳环戴在自己的头上。祭扫以后,重耳将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而祭奠的这天则被命名为“清明节”。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我想,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清明节的来由以外,更多的是想让我们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故人离去,才空抹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