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处,是人的一种本能和需要,原本是不需要教的。在相处中,孩子会有不满、期待、伤心、高兴、不安、施予、获得等丰富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这些体验是不能、也不必特意教给孩子的。只要孩子有朋友、有伙伴、有玩耍,他们就会从这些体验中自我成长。
2、低年段的绘本展开阅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绘本中没有针对古利古拉进行单独的介绍,而是通过观察衣服帽子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在学生认知中合作、分享、有爱、关怀、劳动、创造等等深远的概念就在绘本阅读中埋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3、引导学生如何学会阅读绘本,是在绘本教学中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养成,同时读书方法的教导更要在教育教学中示范指导。同时在绘画方式进行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以小话剧的形式进行展现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点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结合绘本中小蛇的表情、动作、心里描写联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相似的情节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高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要运用绘本独有的特点进行拓展与延伸。故事情节的开展与人物设定的、表情的变化对比,和背景一起推进了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故事的创编与学习。
6、孩子们对于牙医的恐惧也是与生俱来的,这不免来自于家庭、社会环境的熏陶,如果孩子不听话就要打针、拔牙。过度的渲染引起了孩子们的心理排斥,而勇于面对这扇门却需要实际去克服心理障碍与实践。
7、想象和现实融为一体,是孩子心里的真实渴望,在孩子们的心中,事情就会这样发生,合情合理,妙趣横生。而童稚的天真美好则蕴含其中,成为这本书艺术生命与感染力的源头。
8、同时也鼓励孩子根据文字提供的线索和图画内容自己来讲故事,注意把握讲读的节奏,推进故事主线的进展。在孩子的反复阅读中,熟悉作品,朗读文字。留给孩子自己体会语言的诗意与韵律。
9、绘本阅读在色彩对比中、图片设计上、形象对比中利用学生对色彩以及图形的认知进行思维的拓展与延伸,同时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与感染力。
10、绘本内容虽然充满幻想,但与孩子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读者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联想。
11、鼓励孩子不断地在生活实践中去探索自己的梦想,也给予了无限的空间以及成长的广度与深度。因为孩子心中的长大是最美好的,就像漫天的云朵一样变幻多姿——他们的梦想在天际!
12、指点孩子欣赏图画的细节,让他们了解画面暗示的意思和文字讲述之外的故事内容还是有必要的。途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向读者讲述、补充、延伸着文字的讲述。读出这些内容,才能够充分感受作品作为绘本的内涵、特点和魅力。
13、“点”这个绘本,从瓦士缇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美术课堂表现过程中,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是对瓦士缇最大的赞美,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最大的鼓励,在引导瓦士缇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4、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隐隐透着点哲学的味道。“我从哪来、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为什么那样……”。这其实是人类永恒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寻找自我,树立一个明确的自我形象,而作品正是通过动物故事向孩子传递人对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15、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经历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种勇气的解读需要不同的孩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也要尊重孩子的理解差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6、孩子们爱阿佛,就会感染到她的自信与坚定,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意愿的处事原则,并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有没有诗人的才华,都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擅长做的事,还要接受和理解身边的人,鼓励他们也做他们自己。这样,自己的生活和大家的世界才会丰富、和谐而美好。
17、从事故的线索来看,书中的故事开端于现实,又最终回到了现实,文字作者用语言、图画作者用色彩都提示了我们这一独特的构成。
18、讲读这本绘本时,故事悬念的保持、情节节奏的把握比较重要。作品文字叙述的部分不时出现省略号,配合着翻页,舒缓有致地展开故事的情节,可以在孩子看上一页图的时候,适当停顿,为他们预留出自由想象的时间,鼓励他们各自发表意见,牵引出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推进阅读。
19、从一口空的大锅,到一席丰收的欢宴,从闭门锁户,到慷慨好施,穆特对古老的欧洲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转化为东方的智慧故事,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打开狭隘的心灵,收纳了欢乐、幸福、如意和吉祥。
20、作品以儿童化的视角特别渲染了其中的真实生活细节,比如穿衣服时要处理多出来的两只胳膊,下楼梯时容易摔倒,翻身的时候也很麻烦,还有坐上椅子也不再是件轻松的事情等等,荒唐之中凸显了滑稽幽默的戏剧效果,又与孩子的感觉和趣味相配合。
21、画面的转换、颜色,从线条的够了的简洁到记录真实的黑白照片,从孩子间的小摩擦到历史和现实的残酷状态,通过这样对比强烈、反差巨大的文本编排与组合,将发人深省的主题自然而醒目地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