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的十年经验可能只是一年的重复

自拍

在职场上,我们常听说某人从事某行业十年,拥有十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其本人持认可的态度。但我们有没分析过,当职场遇到困境时,大多数人已经不能从工作中学到东西了,工作无非就是走流程、写代码,一天又一天的重复。这种状态曾被古罗马的哈德良大帝比喻为战场上的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十年光阴的背后,可能只是一年经验的九次重播。

一、容易被误读的生存法则:冯仑的“时间效应”。

万通创始人冯仑在《扛住就是本事》一书中提到“时间效应”的观点,他认为专注一个行业十年以上,普通人也能成为专家,还拿万科创始人王石举例论证此观点,王石用十年时间从登山小白成为国家级登山健将,并指出,时间的价值不在于“熬”,而在于定向积累。我认为它的内核不止于此,不是简单的坚持就是胜利。

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的双重特征,它既可以是生产成本,也可以成为消费品,比如我用2小时完成一份策划方案,和我追了2个小时的电视剧有本质的不同,写方案时,时间是生产成本;而追剧时,时间是奢侈的消费品。显然,我们认为的“时间”一定是作为生产资料的投入。就一件事持续用功,按一个方向的重复投入,把时间往一个方向追加,个人收入才会不断提高,而非机械的重复。真正的“熬”,是将痛苦当作营养的主动进化,而不是忍受重复的麻木感。

二、重复陷阱:为什么我们在循环中沉沦?

我们的旧方法解决不了新问题,任何事物都在动态发展中才能逐步优化。

1、学习能力的退化,“见招拆招”、“低头死磕”

见招拆招者表现为重复旧方法解决旧问题,如同流水线工人的机械操作;低头死磕表现为只求改良方法从未质疑过目标,只做事不抬头看路。就像程序员优化已淘汰的代码一样。而真正动态学习者不足5%的比例,他们在事物发展中改进方法,把握正确的目标,从根源创新,最终实现目标。

2. 失误的选择

冯仑曾对比两块土地:1992年同期购买的北京怀柔与三亚地块。14年后,北京地块增值20倍,三亚仅3倍。“花相同时间,要想更好回报,必须选对投资对象”。跟错人、做错事、选错方向,时间越长反噬越大。

3. 易分散的专注力

当下职场上的年轻人平均每11分钟就被打断一次。多数人的学习状态是:“看几分钟书,敲几行代码就开始刷手机”。这种时间碎片化专注力消耗,让时间投资失去效果。

三、破局之道:让时间产生复利的三大策略

1. 建立“能力折损率”意识

设定年度能力升级,每年新增20%跨界技能。比如程序员不光满足写代码,还需掌握业务开发与管理能力。避免陷入“舒适区陷井”,当工作不再有认知挑战时,你便停止成长。

2. 启动双向质疑的学习模式

每周一次灵魂三问,即我解决的问题是真实需求吗?方法的前提假设还成立吗?如果前提不成立,重来会怎么做?在平时学习时,也要有三个动作,具体方法是:要思考你收获到反常识的观点,是什么颠覆了你原有的认知,把它作为你朋友圈创作素材;其次可转化为最小动作与行动,第二天早上就去尝试,解决自己拖延的问题。另外要有融会贯通与跨界连接,想一想这个模型还能解释什么现象?这才达到能力的真正提升。

3. 做好时间组合投资

将每日时间划分为:70%打磨核心竞争力,如开发人员深度编码,20%学习相关技能,如学习心理学;10%接触全新领域,如生物技术和研究AI。把专业手艺做到资本无法替代。

文章最后:

让时间成为你的雕塑家,冯仑曾有过精妙比喻:“我举一杯水10小时是行为艺术,举100小时不倒就成了雕塑,放置50年后拉根绳卖票,时间让普通行为蜕变为文物”。当下每一次超越舒适区的突破,都在为未来的“文物级价值”刻下一刀。真正的十年经验,是让3640个明天都比昨天多一层深度。当你摆脱重复轮回那一刻,时间才真正开始为你工作。这或许是对冯仑“时间效应”最深刻的践行。

王石为了登上珠峰7000米,在营地休息时拒绝出帐篷看风景,他认为每动一次都会损耗登顶的能量。你的职业生涯,亦如此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