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丹妮上幼儿园迟到了。
平时我们起床不算晚,我6点起,做些自己的事情,丹妮通常6点50起,她有自己的专属闹钟,不需要我刻意叫。从开始分房睡,就给她买了闹钟,当初实在是受不了每天叫她起床,太费劲了!于是买了个特别好玩的闹钟,有好多种可爱铃声,有声响就会启动夜灯功能,当闹铃响时,必须在闹钟前挥动双手,并且大声说,我起床啦!这样闹铃才会停。当然,后面那个“我起床啦”是我自己加的,为了让丹妮觉得好玩,也为了让她更快清醒。起床后,程序都是固定的,洗脸刷牙,喝水,吃点东西,喝牛奶,拉臭臭,梳头,换衣服,背上书包去上学。通常我只是在她刷牙的时候简单提醒一下,接下来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孩子很有次序感,该干嘛她心里倍儿清楚。
昨天闹钟没电了,我忘记充电了。7点钟口头叫丹妮起床。然后我继续做我的事。丹妮各种磨磨唧唧,刷牙就刷了10分钟,然后又去倒腾她的玩具,翻书,我怒!但是又告诉自己:忍!哪个当妈的不都修炼成了忍者神龟?内心怒火中烧,表面还心平气和地跟丹妮讲:你的时间不多了哈,该去吃东西喝牛奶了。然后拉臭臭,梳头穿衣服。说完我继续做我的事。正在穿衣服的丹妮开始大喊大叫,她找不到裤子和上衣了,昨晚拖掉衣服到处乱扔。然后书包也找不到。我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她这个房间跑到那个房间,着急忙慌的又哭又喊。最后总算是找到衣服开始穿,我拿起手机给她的老师发了微信:丹妮今天要迟到,我想让她自己承担后果,她最在意的就是吃,麻烦老师告诉她,由于迟到,已经没有饭了,这次老师去其他班找了点,下次迟到就只能饿肚子。 然后丹妮要求开车送她,我不同意,要像平时一样走路去,想快点到就跑着去。一路上,我克制自己,尽量像平时一样不紧不慢。丹妮自己是比较着急的,一直要我跟着她奔跑。由于我的平静,她的情绪也挺好,已经从在家时的哭闹慌乱中走出来,就这样一路蹦蹦跳跳比赛爬坡赛跑滴到了幼儿园。路上我简单分析了一下是什么导致我们今天如此忙乱,以后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事实上,我们只迟到了7分钟。
关于孩子的拖延症,很多家长都咨询过我,这绝对是每个当妈的都要面对的共性问题。今天,我们来说说,到底该怎么办。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正视孩子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我们做的太少了,恰恰相反,是我们为孩子做的太多了,这其实过多的关注孩子,会让他们形成对我们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会很着急,忍不住训斥孩子,这也会让孩子觉得不痛快,她内心会产生对抗心理。这样其实我们把“拖延”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变得更大。下面来看具体方法。
1,界限感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确认一点,“这到底是属于孩子的事情,还是我们的事情?”又或者是我们要分清楚孩子的这个行为是否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就不要去做过多的干涉,如果有的话仅仅提出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替孩子做主,守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今天,我没有催丹妮,上学是她自己的事,我只是告诉她,她可能会迟到,因为她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还想去幼儿园吃早餐,那得抓紧时间。即使已经确定要迟到了,我也没有帮她找衣服穿衣服找书包,这都是她自己的事,我不干涉,也不发怒。相反的,如果没有界限,总是替孩子做主,我们付出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为了满足我们自己。越界的付出,就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控制这个词我经常用到,不论家长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对孩子,多少都有打着爱的旗号“控制”的成分。家长一定不要直接对孩子说,我是在为你好,你应该领我的情。一旦越界,孩子不但容易形成依赖,还容易对抗。“控制”就是为“叛逆期”埋下的种子。
2,选择权
想让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开心的成长,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是安全感,一个是选择权,一个是胜任力。今天我们重点说选择权。选择权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不会引起孩子的对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让他自己去决定他的生活。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要他人来替自己做决定。比如今天早上,我就问丹妮:你是选择继续玩积木,还是去幼儿园?我们也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是想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先玩的话是玩30分钟还是40分钟?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会执行的更好些,毕竟是他自己的选择嘛。
3,专注
很多孩子对于做事情场景的切换,没有一种顺利切换的能力。比如孩子在玩玩具,到了该写作业的时间,她很难从玩的快乐情绪里出来,进入学习状态,这就直接导致了写作业拖拖拉拉。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花一点专注的时间去陪着孩子完成这个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心比心感受了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接纳的喜悦感,也更容易有配合我们的行为出现,这个事情就得到了顺利的解决。给孩子一点时间,陪着孩子完成这个转变,这种专注的方式会让孩子更好的避免拖延。
4,让孩子承担后果
这里所说的后果,是指自然后果!!!是一件事情需要自己负责任,承担代价。这个代价不是我们强加给他的,而是自然产生的❗❗❗比如孩子早上赖床就有可能迟到,那就让他迟到一次,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吃不到早餐,他自然就会有所谨慎了。但很多时候,很多家长可能误解了“承担后果”的含义,比如孩子迟到,我身边一个朋友的做法就是一路自己埋头走,不理孩子。这个后果,就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并且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妈妈为啥这样对她,她会很缺乏安全感,并且,她的拖延症一点不会改变,即使会因为害怕妈妈生气,变的好一点,那也只是暂时的,妈妈总不能老生气吧?so治标不治本。
丹妮喜欢睡前听故事,我们规定9点是故事时间,可以讲8本。但她经常会玩的忘记,9点半才想起讲故事,那就只能讲三本或者4本。她会哭闹,也会央求,但我都是很平静地跟她说:我们约定好的讲故事时间,你用了一半在看电视上,那只能把故事减半,明天如果想多听故事,请按时找我。(我们有个9点整的闹铃,提醒读书时间到了。)几次以后,丹妮已经完全接受了。或者按时来听故事,或者她自愿花费掉一部分故事时间去画画搭积木之类的,都由她决定。
在孩子拖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有时可能比做的更多还要好。关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控制直接爆发,这不解决问题,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冷静,在忍的同时不断地自我开导,反思自己,还记得当初孩子初降生,我们是怀着一颗多么无私包容的心去爱他的,所以我经常会对初为人父人母的身边人讲:请一定一定记住孩子降生你此刻的喜悦,以后想揍他的时候翻出来回味。
一段时间不写东西了,又忍不住长篇大论。关于孩子和教育的话题,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讲完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深感任重道远。欢迎大家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我交流,也欢迎你把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更好的解决处理方式。
花木子微信:1340346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