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好看吗?好看。像一部九十年代的MV,微风浮动,阳光明媚,唯美如画。
这是部《冯小刚和青春有关的日子》,属于他的青春记忆,一部很私人的作品,成长于集体的冯导对集体有着特殊的感情,喜欢带领大家集体回忆,集体感动,集体落泪。
青春,每个人都有和都有过,芳华里的青春是大长腿、荷尔蒙、爱情,与爱情有关的忧伤和悲欢。这是冯导对过往青春的缅怀,一个老男人对美好的回忆。逝去的青春是最能让人感伤的记忆。
人们看见青春会想到美好,就像看见中年就会联想到油腻。这种题材的电影其实很好拍,因为怎么拍都不会太坏,讲讲情怀就好,情怀在中国一直很有市场,因为只要讲情怀,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
几十块钱一张的情怀,沉浸在一个多小时的音乐画面里,最不济也能落一个温情,一部打着文艺的商业爱情片,放到大冬天里上映,瓜子不饱还暖人心呀。
很多刚入行的导演拿这种荷尔蒙题材练手,赵薇《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就是部带领85后们对逝去青春的集体悼念。观众只需要看见那些熟悉的画面,听见那些熟悉的音乐,轻易就勾起一整代人的集体记忆。
被触碰的是青春已逝,让人感伤在所难免。
芳华里都是美好的青春,而那些不美好的、那些残酷的都被一笔带过,呼啸而过的子弹伴随的血浆四溅,烧焦后的一堆堆鲜嫩躯干,在镜头前一直晃来晃去的那些模糊的没有名字的青春面孔。
就像那个被烧焦的那个16岁战士,他只是一个人名,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幸能与漂亮的何小萍待在一起度过。他的青春血肉模糊,其实大部分底层人的青春在现实里都是血肉模糊的样子,可健忘的人只记住美好,谁又愿意回忆痛苦呢?
电影中简短的枪战片段只是美好青春里的一次曲折,一次对残酷现实的揭示,现实就是血淋淋的样子。现实里的人向往美好,就像电影散场后的我们也只记住优美的舞蹈、动人的音乐、漂亮的大长腿,谁还记得灌木丛生里的血浆四溅?
每一代人都有时代留下的疼痛,这种时代烙印,就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
刘峰拥抱林丁丁时的真心被当成非礼,好人没好报一直是这个现实社会的特征。只是观众把它曲解成一种善良,爱情向来和善良无关。就像刘峰所说,他一直有个很大的私心,学雷锋就是为了掩盖这种私心,他的私心是希望林丁丁能接纳他。
一个木匠的儿子进入文工团,要么活成标兵要么活成英雄,门当户对是横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无法逾越的鸿沟。何小萍从进入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被人当成笑话,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被嘲笑的刘峰和何小萍是天生的一对,同是穷苦出身的刘峰从不正视这一点,他有多努力就有多好笑。即使是学雷锋标兵也不会被这群特殊子弟多待见,木匠的儿子是刘峰一直想揭掉的标签。
成长的代价是让好人刘峰失去一条胳膊,电影结尾处刘峰和穗子、淑雯两个女战友在海口相遇,打工者的刘峰没有被获得尊重,只是被同情。
文工团解散,大家都没了身份,金钱和名气就是大时代下的新身份,作家穗子、房地产开发商夫人淑雯,而退伍老兵的身份是什么呢?一个被联防队欺负的货车司机,抑或是被社会有意忘记的一场不被提及的战争英雄。
煽情不分明着煽还是暗着煽,把人看哭的电影都不高级。
倪萍阿姨在全中国人民都看CCTV的年代,能在电视机前经常把全国人民整哭,但大家都知道倪阿姨不是一个好主持人。因为她不会代表观众问为什么,没有观众视角,不鸟观众。也许倪阿姨觉得有,她代表中央电视台、代表党和政府,她把自己也活成了这一部分,她从不觉得这样不对,她从不质问和疑问,大爱无疆的人没有小爱,大公无私的人无情,倪阿姨的老干部心里一直装着全中国老百姓呢!
做为观众我也看哭了,但依然觉得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就像一幅好看的皮囊,它好看却无趣,因为没有灵魂。
冯导返璞归真拍这么一部毕业生的电影?只讲情怀是对的,因为这个时代情怀最值钱。
或许人老了总爱回忆,当一个人开始回忆说明他开始老了,一个人老了说明他失去了创造力,最后的一点荷尔蒙索性就留给回忆吧。保温杯里多放点枸杞,没事的时候坐着摇椅慢慢品。